2006年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的一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13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教育部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地方、各高校迎难而上,采取多项举措,努力促进就业,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在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较大增长。截止到9月1日,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2005年相比基本稳定,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较大增长。
二是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央有关部门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出台了10多个工作文件,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在继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同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推动各省和一大批高校出台了奖励、表彰等鼓励措施,地方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进一步扩大。
三是充分依托网络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就业市场有序发展。教育、人事、劳动保障三部门首次共同举办“200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为毕业生举办了12场全国性大型网上招聘会。各省和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速,千方百计收集需求信息,促进了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四是大力加强指导服务,推动高校加大了对贫困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各地和高校的指导服务“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得到进一步落实,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同时,以帮扶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
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动各地认真做好就业评估和与就业率挂钩的各项工作。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自觉地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六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劳动保障部门首次从今年9月1日开始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多种就业服务和帮助;民政部门将生活困难的毕业生纳入低保,提供社会救助。
七是积极正面的宣传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围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主题,中央和各地新闻媒体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持续深入的宣传报道,高校也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