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但是,以往传统形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由于缺乏激励研究生和导师内在动力的因素,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2006年推出了以完善科学研究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的部分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构筑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增加对研究生的奖助;强化导师的责任,突出强调导师注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导师既要负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承担资助研究生的相关责任,在研究生奖助学金的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研究生要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提高学术水平,实际表现与获得奖助结合起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高校从2006级研究生起,进入了改革试点的实施阶段。
试点高校高度重视这项改革,从本校校情和实际条件出发,理清思路,加强沟通,着力调整改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强化通过“科学研究”这一纽带教学相长。通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改革试点工作总体上平稳有序推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权利,进一步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促使导师在招生环节中严把生源质量关,导师招生更加理智,能够依据自身科研的需要申请招生计划,克服了过去的盲目性,导师要求招生规模不断上涨的趋势得到了控制,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的结构比例得到了调整,优秀生源向课题经费充足、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导师集中的趋势开始显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研究生奖助强度提高和奖助面扩大,使学生得到了实惠。由于明显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于学习及科研工作,原先一些研究生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而以“打工”为主、学业为辅的情况得到改观。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推出后,初步建立起激励和竞争机制,加强了研究生从事学习研究的紧迫感,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带动了试点学校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2006年教育部先后三次召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3校试点工作经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理清自身的改革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方案,也将从2007级研究生起进入试点的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