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6年教育工作回顾>> 高等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30日   来源: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制度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从1999年到2006年,在全国共设立129个教育部属重点研究基地和16个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共建的省属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国65所高校,覆盖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

    重点研究基地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出成果、出人才、追求学术创新和国际声望为目标,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和加大科研投入为手段,催生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的新成果,造就了一批创新团队,构筑了一批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了一批特色性学术网站,实现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

    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绩主要体现:

    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5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50项、国际合作项目409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为2413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数为792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713篇,人均近6篇;以基地名义出版的学术专著5597部,人均近两部,其中在境外出版的著作数162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89项,约占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总数的15%,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338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重点研究基地通过大力整合学科资源,努力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从而使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学科实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在重点研究基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专职人员中,72%以上具有教授职称,7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部聘“长江学者”39人,占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部聘“长江学者”总数的66%,拥有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0人,约占总人数的34%。重点研究基地开发新课程908门,其中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45门;培养博士研究生11162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5259名,有59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约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人文社科类)总数的50%。同时,重点研究基地还以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共招收外国留学生200多人。

    社会服务贡献突出。“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先后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1500多项,派遣300多名学术骨干作为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其中,五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向中央、省部级单位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万余份,其中有1379份直接被采纳,有67份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在迄今31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座中,计有17次、23位高校教师参与了主讲,其中重点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占75%。

    学术交流空前活跃。重点研究基地与300多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项目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先后举办了569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来华参加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目前,145个重点研究基地基本上建立了中英文网站(页),在促进学术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