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 各地动态
 
重庆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4日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多项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重庆市农民收入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可喜局面,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该市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

    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6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3509元,增长28倍多。其中,2003年至2007年间的收入增长尤其迅速,年均增幅达到了10.8%。重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五项重大改革。一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彻底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土地第二轮承包,使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三是中央农村税费减免和惠农政策的实行,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工作方针,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5年,该市较全国提前一年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千百年来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再次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投资和经营领域的放活,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基本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格局。去年,该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50亿元,吸纳了农村劳动力225万人。同时,该市累计有748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5%。四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业走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该市已建起807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了全市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让上百万农户的生产与市场有机链接,刺激了农产品生产,推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是以城乡统筹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该市在继全面推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近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45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71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尽管重庆市农民增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与全国农民收入水平相比,该市农民收入仍然偏低。2007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该市高出631元。与另外三个直辖市相比,差距则更大。200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559元、10000元和8752元,是该市的2.7倍、2.85倍和2.5倍。同时,该市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从2003年到2007年,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65∶1拉大到3.9∶1,高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如果考虑城乡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因素,实际差距更大。

    为此,重庆市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制约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切实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大力提升农机化水平。二是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了三峡库区的柑橘、渝遂高速公路沿线的蔬菜等一批优势产业带,应下力气进一步培育壮大这些产业。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此同时,该市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农业、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不断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产业的带动能力、转移就业支撑能力和人口迁移承载能力。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并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农产品收购资金需求,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发动广大农民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相关链接
· 重庆粮食有望获得大丰收 农民人均收入提高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