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水利部在水利资金预算管理中以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资金保障和不断提高水利资金的安全效益为目标,重点抓“过程管理”和“规则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由规模向效益、由守财向理财、由单一环节向全过程管理四个转变,在水利资金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
一是把好立项审查关。在严格行政审查的基础上,引入专家评审制度,在预算审查编制过程中建立起“专家评审、行政决策、群众监督”的决策新机制。总投资财政拨款100万元以上的新增项目必须编制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并提交给业务专家和财务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审查。通不过审查的项目,行政上不予立项。
二是严格细化预算关。为严格预算,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项目在立项后要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细化预算,明确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水利部2006年的全部预算项目都编制了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并作为项目执行和开展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绩效考评工作的依据。
三是规范项目验收关。制定颁发《水利部重大项目验收工作指南》,规定所有的项目在年度终了和完成后都必须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和最终成果,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后要进行专家验收。建立并充实部级项目成果库汇总全部项目成果并向行业内公开,以促进项目成果的交流和转化。
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关。继续实行项目绩效考评试点。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在考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考评程序、建立优化绩效指标,并建立项目预算安排与项目执行效果评价有机联系的绩效评价机制,切实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五是建立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印发《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试行)》,建立、落实资金管理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监督者之间,明确责任点,界定分解管理责任,保证资金合法、有效使用,提高使用效益。(水利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