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永恒主题,也是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国情不得不做出的唯一选择。多年以来,各地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这个主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今天我们摘选了6个不同地区的节约集约用地的做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节约集约用地之道。我们也真切地希望,全社会大兴节约集约用地之风,人人都来想方设法节约集约用地,使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旧城改造中集约用地之道——大连: 内涵挖潜,地尽其用
2001年,大连市对旧城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市需改造的旧城区地块共有244块,占地总面积为849万平方米,所需改造的地块主要是居住区,共有住户6.2万,人口21.7万。据此,市政府制定了旧城区改造的五年计划。
从2003年3月开始的大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仅仅一两个月时间,便有几千户居民主动迁出,进展非常顺利。
大连市规定,凡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均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土地公开出让,不仅激活了这些沉睡的黄金土地资源,真正做到了地尽其用,而且引进了大量外资,把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带动起来了。2004年,大连市出让土地19块,面积223万平方米,成交额41.7亿元,其中主要是旧城区改造项目地块。
旧房拆迁和动迁补助金的发放,让大部分居民有能力购买新房,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一些已建成的中低档住宅形成了旺销的趋势,从而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建筑、建材行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劳动力再就业。旧城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对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大连市通过旧城区改造,努力实现科学和理性发展,控制和减少盲目扩张,10多年来通过旧城区改造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的路子,细算一下,竟然节约了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点评:
近20年来,许多城市规划越做越大,城区越扩越凶,以致出现全国城市现有规划相加,能装下20亿人口的怪现象。一味外延扩张建新区的结果是,一方面城市容积率太低,“大院子小房子”、“城中村”、“城中厂”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又无端地占用了大量耕地。而土地资源得不到通盘整治,其他要素的整合与集聚也不可能实现。
旧城中的旧村旧厂旧房下,压着大量低效利用的土地,也压着大笔无偿占用的土地资产,旧城改造就是要把“旧”字束缚住的财富和生产力解放出来。大连的旧城改造,效益多多,应是一个生动而有力的例证。
经济发达地区集约用地之道——上海江桥: 打造新型产业区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坐落在美丽的苏州河畔,紧邻上海市区和外环线。改革开放以来,江桥镇经济以年均20%左右的增幅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税收12亿元,镇级可支配财力达4.47亿元。
过去,江桥镇靠土地求发展,土地利用率很低。虽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整体能级不高。老工业区占地约4.5平方公里,217家企业与1200户农宅搅和在一起,土地利用现状复杂、环境脏乱差,发展受到制约。
在推进江桥镇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江桥人认识到,必须彻底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才能为发展找到出路,找到更多的土地。2005年6月,他们以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规模适度为原则,对4.5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进行重新规划、深度整理,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开拓了发展空间,也为引入优势产业提供了土地保障。据预测,全部整理结束后,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筑面积将比整理前增加近200万平方米,在同样的土地上,经济效益将增长几十倍。
为确保4.5平方公里范围内顺利动迁,江桥镇在上海市政府有关企业动迁、农民动迁安置等法律法规基础上,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动迁政策,对农村集体经济、生产企业和农民合法权益予以切实保护。目前,1200户农民已妥善安置,47家企业顺利迁出。
点评:
江桥经验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在同样的土地上,通过土地整理,该镇工业区的建筑面积成倍增长,经济效益也将增长几十倍。这个产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存量来的。这涉及发展观的问题,也涉及规划的问题。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产业调整、集中、集聚,打造新型的、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的产业群和产业区。在集中安排集聚产业的同时,对土地重新规划利用,使土地产出大大增加,同时使地区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江桥经验,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很有示范意义。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造地之道——三峡库区: 表土搬家,移土培肥
去年春天以来,由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抢土、运土、覆土活动,在千里三峡沿线大规模地展开。到2007年初,135米~156米三峡淹没区的取土、覆土已基本完成。其一期工程已为湖北库区移民建设了3万多亩优质良田,重庆预计将有300多个村庄、4万多农户受益。
三峡耕地资源稀缺,但是很多地方有比黄土还肥沃的紫土层,几百年才生成1厘米,尤为珍贵。据计算,覆土20厘米,每亩地平均产量能提高30%左右。秭归县国土资源局工程师向建平计算:“屈原镇长江村的覆土区地形特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气候圈,最适合销路好、产地少的桃叶橙生长。移土培肥后,如果每棵树产量提高3公斤,就能增收8元钱,1亩地种90~100棵树,就可以增收800元左右。”
如果把取土、覆土比做“力气”活的话,那“坡改梯”就是一项“技术活”了。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工程师王锐说,“坡改梯”本不属于移土培肥项目,而是单独的土地整理工程,另有配套技术和资金。但由于移土培肥的土基本上都覆盖到了坡地上。因此,“坡改梯”也就成了移土培肥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峡地区雨量相对充沛,可以在田埂处种植一些适合生长的植物,如中草药材;在梯墙上喷抹草籽,进而形成网状‘小钢筋’,可以固土存水,对防止水土流失非常有效。”参与移土培肥工程评审的一位专家详细介绍了“坡改梯”的一些技术措施。
目前,湖北、重庆两省(市)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即将实施,二期工程即将上马。两省(市)表示,要继续引导农民以土为根,把库区农民留在土地上,让移土培肥建造的几万亩梯田发挥出最大的农业生产力。
点评:搞建设就要用地,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怎么用地,态度却有天壤之别。从前有一种建设用地态度,只管建设,不顾土地,能避能省耕地、好地的不避不省。结果是一边建设工程,一边浪费土地。欣喜的是,从三峡库区的移土培肥工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用地观,那就是惜土如金的用地观。库区蓄水,表土不弃,把千百年形成的沃土移到别处,再造耕地。这是多么可贵的节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经济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就能降到最小。
企业重组中集约用地之道——江苏昆山: 二次利用企业土地
近3年来,江苏省昆山市政府共投入2.9亿元,完成对1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搬迁,腾出土地近1600亩投入二次利用,新引进高科技企业30多家,投资强度可提高2倍以上,土地产出率将提高3倍以上。
为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昆山市首先对全市的1800多家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市政府决定,由政府出资,首批搬迁改造16家资源消耗型工业企业,腾出土地用来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的产业。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是批前早介入。对照产业需求、规划导向以及集约用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市实行“招商选资”,鼓励企业租赁标准厂房,节约集约用地。二是批中严把关。该市提出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为杠杆,控制企业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国务院28号文下发后,他们进一步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定额标准,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外资投资强度每亩不得低于60万美元、昆山开发区每亩不得低于50万美元、各镇配套区每亩不得低于40万美元,民营企业每亩总投资不得低于250万元人民币,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一律核减用地规模。
点评:
俗话说:“无工不富。”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展示的是一幅工业化腾飞的崭新图画。然而,现阶段我国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却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工矿用地达5400万亩,仅次于村庄用地,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量的11.4%;在近年的总供地量中,工业用地占40%左右。土地低效利用的现状告诉我们,将企业重新组合,二次利用企业土地,对提高企业的土地产出效率是十分必要的。江苏省昆山市搞企业重组,3年腾出土地1600亩,土地产出率提高3倍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工业企业的用地潜力十分巨大。
开发区集约用地之道——广州: 抬高“门槛”,慎重选项
20多年来,广州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7%和67%。特别是近几年,全区经济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跨越式发展。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1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336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全区财税总收入超过120亿元。
这种高速增长,建立在开发区土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2004年,按建成区计算,每亩土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为132万元,实现财税收入31万元。已出让工业用地每亩产出工业总值533万元。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发区累计土地投入为每亩60万元,每亩土地累计国内生产总值516万元、财政税收133万元、工业生产总值2027万元。广州开发区已成为目前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外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科技含量最高、投资回报最好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之一。
广州开发区的规划面积为61.32平方公里,实际可利用的土地也就4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的土地是22.51平方公里。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开发区设置了准入条件,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进入科学城的项目,条件更高,必须是经过科技部门认定的先进技术项目。拟用地项目的投资总额和密度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供应土地,其中科学城要求每亩土地投资不得低于33万美元。投资规模原则上要求达到500万美元以上,总规模达不到的,不单独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同时,在规划设计条件上明确,项目用地建筑密度不低于35%,容积率不低于0.6,防止多占少用、浪费土地资源。
因为慎重挑选进区项目,广州开发区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这里投资建厂,引进工业项目573家,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落户广州的127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7家落在开发区。
点评:
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开发区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它们以占全国城市面积1.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4%的工业产值,成为集约用地的典范。
事实上,开发区的基本功能就是集中产业,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共享各种配套设施,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如果不能集约利用土地,或者集约用地程度不高,那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开发区。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告诉我们,开发区的优势不仅在项目数量,更要看项目质量。开发区的“门槛”抬高了,进来的都是大块头,是龙头企业。这样一来,“马太效应”就能显示威力,强者愈强,更多的好项目就会在园区生根,开发区的土地产出率才会提高。
农村居民点生地之道——杭州:因地制宜整理宅基地
自2002年至2006年年底,杭州市共投资近2亿元,完成宅基地整理项目249个,复垦土地8020亩,拆除房屋15000多间,搬迁农民20000多人。其中,2006年一年就完成宅基地整理项目189个,复垦土地5532亩。
因地制宜,是杭州市农村宅基地整理的一大亮点。在临安市横畈镇窑田畈村银坪岭自然村,由于农居多依山而建,而当地的地层又是火山侵入岩花岗岩,极易引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这种情况,临安市委、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及当地镇政府在深入调研后决定,将该村18户居民搬至山下,在集镇上建连体式住房;原宅基地上的5000多平方米旧房全部拆除,将其复垦为耕地,由这些农户负责在自家宅基地上种农作物。如今,搬迁的18户已有9户在集镇建成了连体式住房,29人还在镇里找到了工作。
在萧山区,宅基地整理工作与重点工程建设密切结合。在该区的坎山镇,为配合萧山国际机场建设,区国土资源分局指导村镇对拆迁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共整理土地101.86亩,新增耕地88亩。桐庐县则将宅基地整理与空心村整治联系在一起。在桐庐古村,村子中间全部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建造的住房,大部分无人居住,破旧不堪,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浪费土地资源。据了解,该村总规模250余亩,仅旧村就占地110亩,而受土地和规划的限制,全村还有40多户申请建房的农户无法落实宅基地。为此,当地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农民下山居住促进集聚发展的意见》,于2006年1月开始进行“空心村”整治。对通过整治空心村落实下山安置用地的农民,在宅基地复耕置换指标补助的基础上,再单独给予补助。此外,该县的宅基地整理还与下山脱贫、地灾避险搬迁工作相结合,在已完成的79个宅基地整理项目中,有71个属于这样的项目。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杭州市农居点用地将从目前人均141.95平方米下降到120平方米;农村人口通过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脱离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等方式转移,将从2004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92万人,全市可腾出建设用地25.62万亩。
点评:
旧村用地,一家一小片,也许只有巴掌大,但9亿农民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小的占地数字。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数以百万计的村庄正在或将被重新整合。据测算,通过合理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措施,全国能够增加有效耕地3000多万亩。整理宅基地,无疑是土地挖潜的重要方向之一。
浙江杭州,一个并不贫穷的地方,5年间就通过整理宅基地生出8000多亩土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