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敬天惜地,天为父,地为母,厚德载物的大地是一切生命物质的背景,后土圣母的地位显赫而神圣。我国民间还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土地神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供拜享祀,娱神祝寿。
耕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耘了几千年,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中华民族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然而,目前我们却以仅次于核爆炸的力量摧毁着它。1996年,我国有耕地19.5亿亩,可是,2006年我国耕地就已减少到了18.27亿亩,10年里净减少1.2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40万亩,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数字之大叫人后怕!耕地锐减已成为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忧。我国的耕地是最负重的土地。
今年北京的三月,是春天的盛会。“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这是迄今为止,泱泱大国总理在庄严的人大会上,关于土地问题最具忧患意识的陈述和最具震慑力的呼告。
总理在忧心如焚。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还能坚守多久?我是一名国土资源工作者,在恪守天职的同时,有困惑茫然,有无所适从。时有相识或陌生的人来打探:你们还有好地供吗?经常参加各种招商引资谈判会,就土地供应作着自己都心虚而无奈的承诺;常常被一纸文件任命为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负责人,带着大家在各个工地疲于奔命——守望者成了卖地人。
在“政绩是硬道理”的考核机制下,中央和地方在土地问题上会反复博弈较量,稍有不慎,红线有可能变成弹簧线。不信?总理的讲话还余音在耳,有的地方就传来杂音。有人说农民种粮食永远富不了,停止批地就会错过发展机遇;有人说粮食主产区之所以落后,就在于二、三产业不发达,要发展就要上项目;有人甚至说,一个县不种一粒粮食,也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有的地方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帜,不断重复着“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路子;有的地方把城市的边缘向外一扩再扩,大片耕地顷刻间变成马路、广场和住宅;有的地方把土地利用规划一改再改,基本农田都划到了山顶……
发展经济没有错。是奢侈还是节俭地使用耕地资源,我们应有清醒的选择。
好多年前,一位学者面对耕地锐减的形势,曾发出“中华大地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警告。果真到了不耕不种、不稼不穑的那一天,中国人怎样活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大地无言,红线可畏。耕地珍贵,却一去不返,家园可爱,而不堪不击。为了好好地活着,我们切不可逾越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坚守红线必须脚踏实地,保护耕地必须小心翼翼。(石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