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多名科学家组成的生态科考队,在考察了青海湖后感慨万千。据8月17日《文汇报》报道,近30年来,青海湖生态日益恶化,水位下降3.7米,面积缩小312平方公里,鱼类和鸟类不断减少,湖区175万亩的沙化地成为该省第三大沙漠化地区。有专家说,湖畔原生态环境已被人类完全改变,青海湖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类过度开垦与放牧直接相关。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半个世纪前,青海湖周边展开大规模开垦草场及打捞湖鱼,过度牧耕致使“生态重创”。可以说,这一遭受“重创”的生态,是我们一度因无知而付出的一笔沉重代价。今天,我们直面这一问题,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吸取历史的教训。
首先,有必要检讨以往那种动不动就要“改造自然”的提法和做法,很多时候,它极易导致无视客观规律、最终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盲动。而科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必须基于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任何急功近利、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说多年前我们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那么,今天,我们的认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如果我们不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能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那么,我们还能找出什么理由与借口呢?
其次,必须重视维持生态环境中的代际公平。所谓代际公平,说直白点,即在生态资源的利用上,不能寅吃卯粮,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即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减损后代人的生态资源为代价。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多是着眼于一个地区的较宏观层面而言,但如果联系我们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它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及“政绩”,盲目招商引资,兴建一批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比如,一些江河流域水质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导致很长时间都难以明显改善。比如,一些原始森林被大片非法砍伐,其植被状况短期内无法恢复,物种的减少、毁灭更可能留下永久的遗憾。无疑,承受这种种危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当代人,将包括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子子孙孙。
因此说,偿还生态欠账,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正如着眼于地区的长远发展,一些地方提出“治污也是一种政绩”一样,同理,清还生态欠账,对各级政府而言,同样是一种政绩,更是一种责任。它最终有赖于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有赖于相关部门扎扎实实的努力。在此,包括立法的规范及财力的支撑,都是解决历史生态欠账的必要手段。从报道中得知,诞生于青海的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已于两年前开始施行。与此同时,青海省已规划从2006年起,投资60多亿元全面治理青海湖整体生态——这当然是一种负责任的、务实的态度。
“青海湖这40年的命运,见证的正是人类‘人定胜天’神话的破灭”——专家们的这番话说得可谓不留情面。直面失误当然是一种勇气,但是,这还不够,与此同时它更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付出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类似问题解决好。(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