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专家建言: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

    6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接受经济日报采访的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功能,更要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建议政府从清洁生产、政策配套、规模化三方面入手。其中,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基本的精神。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之魂               

    现象一:2005年3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与陶氏化学联合宣布:全国清洁生产示范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的重点是在制药、印染、电镀、造纸、酿酒等与化工行业相关的中小企业内作推广宣传、人员培训以及成果审核。

  它将引导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并发放与清洁生产的相关指南、报告、案例研究和实用工具包给企业。未来三年里每年将对筛选的20家企业进行生产过程、措施、效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核,推广位居前五位清洁生产优秀单位的成功经验。 

  源削减胜于末端治理

  段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传统的环保理念是注重末端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但是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用和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而清洁生产强调的正是源削减,即削减的是废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事实上清洁生产是一种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其工作对象是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

  目前世界上运用较多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等。它们都要求在实施时深入生产、财务、环保等各领域。比如说清洁生产审计,它在其他国家是使用最广泛的。这套程序从原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物这八条途径着手,旨在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之前。像石家庄电热厂,它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装上了4台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这种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燃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就比把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再进行治理要有效得多。我国启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会在系统化上更上一个台阶。

  目标锁定污染大户

  齐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过程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

  主要的控制对象就是污染大户,必须促进其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眼前特别要加强对冶金、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技术标准、消耗和排污的控制,要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技术,推广清洁生产体系。按区域特点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应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利用为重点,农村应以生态保护、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重点,西部则应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  

   政策配套:循环经济效益之源

  现象二: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已高达6%—8%。

  有专家指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

  逆向激励企业控制成本

  齐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以通过征收排污费、行政处罚等逆向激励措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更多地使用再生资源,治理污染,激励民众更多地使用循环经济产品。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污染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价格政策和社会压力。要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市场“流通”。例如,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税促使企业节约使用资源。而且我们通过模型测算出,提高目前的资源税是可行的,资源税提高30%,对GDP总的影响不会超过0.3%。

  此外,要通过收取排污费,给高污染排放型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减少污染排放的主要出路之一是提取废水、废气和废物中的有用成分,将其变为有使用价值、有市场的产品出售,以收回污染减排的投资。例如,安徽池州市的重庆啤酒安徽九华山有限公司,为了补偿排污费增加的成本,先后投资6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各种物料和水电消耗;建立了废物回收系统和污水处理工程,回收干酵母和麦糟,一年减少COD排放170吨,回收纯碱40吨,回收二氧化碳用于生产过程,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5%。每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超过了为治理污染和缴纳排污费而增加的成本。因此,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功能,更要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正向鼓励企业创造效益

  定世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部工程师):与常规发电方式相比较,光伏发电成本很高,据了解,要在一个1000户居民的小区内建设风光供电系统,每平方米要多收400至500元左右的建设费用。按10万平方米的小区住房面积计算,建设整个系统的费用就是4000万元至5000万元,这是个人和社区无力承担的。因此,需要政府拟订稳定的优惠政策,给予立项、贷款、税收及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使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比如,欧洲大多数国家对安装太阳能的家庭实行补贴政策,一般补贴为系统造价的20%—50%。

  齐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例如,利用制碱产生的蒸氨废清液、废渣,制盐剩余的苦卤等废弃物开发出的各种化工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企业能够获取利润,这促使不少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这方面的循环利用。山东海洋化工集团就是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基本做到地下卤水资源全部六次循环利用,创造了世界制碱史上蒸氨废清液不外排的先例。

  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所利用的资源在国内很短缺,其产品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生产的,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些企业循环利用资源会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例如,火力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我国空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强制性的原煤脱硫及循环利用会增加发电厂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电价或税收抵扣等方式,部分补偿发电厂因治理环境而增加的成本。 

   规模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现象三: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9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当年GDP的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用于废水治理投资105.6亿元。据了解,国际标准一般是占到GDP的1.5%到2%,发达国家有的超过了2%。有专家指出,仅解决我国水污染一项投资就需要达到GDP的2%,而且还要持续二三十年才能改善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早在几年前,山东省就全部关闭了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由政府支持建立了一批具有处理造纸黑液和循环用水能力的大型造纸厂,其结果是纸的产量增加了,经济规模扩张了,排放的COD等污染物却下降了。

  生态工业园区领跑循环经济

  段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我国工业发展的相当部分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经济质量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作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领跑者。

  生态工业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最大区别是: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例如,广西贵港市5家糖厂排放的工业废水约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80%,化学耗氧量则占总量的80%以上,不仅破坏了环境,也为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今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示范园区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环境综合处理等6个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

  建设地域性规模发展模式

  齐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小企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各种废弃物,由于废弃物的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它们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循环经济要求实现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性规模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山东省日照市有大量小石材加工企业,这些分散的小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很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如果强制性地要求每个小企业都必须处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会超出企业自身能力范围。因此,日照市环保局出面,支持成立了一家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建材的企业,规定每家小企业将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运送到规定地点,由这家新企业进行加工再利用,达到了规模经济水平。在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的同时,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就业问题也得到了保障。形成了环境保护、就业、循环利用资源、经济发展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