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纪人已经达到38万余户,农村经纪执业人员超过60万,业务量达1707多亿元。这些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一般采用“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从事经纪活动,一个经纪人往往联系着几十户,上百户,甚至上千上万户农民。他们一手牵着农民的生产,一手牵着市场的需求,在帮助农民闯市场,保证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宁波市是农村经纪人发展比较顺畅的地区,全市农业经纪人有大约3万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虹星村经营盆景园的吴佳洲,帮助当地农户把自己的15万盆罗汉松和红枫卖到了荷兰;宁海县的6000多名农业经纪人联结着50多万亩农业、海水养殖和畜牧基地,带动了5.8万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经他们的手,去年联系销售各类农产品5.7万吨。在浙江宁波等地方,这些农业经纪人一头联系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头联系批发零售商、超市,形成了稳定的商品流转链。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让农民通过农村经纪人这支传帮带的“手”,紧紧握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需要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成长,一方面帮助他们自身完善和提高素质,另一方面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宁波市的各区、县开办了许多农业经纪人培训班,出台了奖励办法。在余姚和慈溪,还先后建立起了行业协会。
从全国来看,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发展很快,在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则发展得较慢;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经纪人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特别是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村经纪人的作用还缺乏充分认识,对他们的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草柳编经纪人协会副会长陈乃良通过农村经纪人平台,为以10万多亩芦苇、100亩蔺草、1.5万亩杞柳为资源的两万多家编织户牵线搭桥,使得乡亲们的产品远销16个国家及地区,年撮合成交总额8000余万元。作为一个农村经纪人,陈乃良个人是成功的,但他认为,农村经纪人在很多地方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够好。比如草柳编织这一行,经纪人的业务就很容易被看作是无工人、无设备、无厂房的“三无企业”。
“原料都是农户的,由农户手工编织,哪来的厂房、设备、工人?”陈乃良说,“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村经纪人条例,使经纪人从法律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应有的地位。”
很多农业经纪人的确没有土地或厂房,没有亲身参与生产,他们的价值在于沟通生产和市场。由于农业经纪人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熟悉他们,所以他们在农民中有较高的信任度,他们一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提供生产意见和生产方面的技术咨询,农民根据经纪人的意见和技术信息安排生产、改进生产技术。
在农业经纪人的这种连续的经纪服务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种植、养殖等生产结构不断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得以调整。由于有经纪人为众多的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生产技术,并为其产品提供销售,保障了众多农村劳动力连续的生产活动,有效地促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他们提供的信息和咨询业能够产生价值,他们的劳动应当得到尊重。
陈乃良的呼吁不仅是广大农村经纪人的心声,也是广大农民的心声。对农村经纪人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靳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