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科学家畅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国力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1日   来源:解放日报

  正在苏州举行的国际科学理事会第28次全体大会上,一份报告让人吃惊———

  美、英、法、德、日、韩、丹(麦)、新(加坡)等20个全球创新型国家,其经济增长,四分之三靠技术进步,四分之一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投入。

  这些发达国家揽下了全球99%的发明专利,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

  不难看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集中到自主创新领域。记者抓住此次国际科联大会之机,请与会中国科学家们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三条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期研究中国科技政策的薛澜博士告诉记者,自主创新首先是原始创新,多年实践已经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别指望能从外国人手里买过来,在发展战略技术方面必须强调国家意志。他说:“原始创新需要人才,美国之所以强,就在于它吸引了全世界40%的科技移民;原始创新还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需要有一个宽容失败的风险机制,美国虽是政府干预市场最少的国家之一,但硅谷兴起初期,政府还是扮演了早期开发资助者的角色。”

  自主创新的第二条路,是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将现有技术组合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技术。据介绍,最典型的就是复印机,在被发明之前,它的光学、机械和电子技术都是成熟的,但把这些技术提炼组合,便成了复印机。再譬如我国的核磁共振技术,就是从美国通用公司的硬件生产系统中获得启发,经过改造后实现的。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第三条路。自主创新与购买国外技术并不矛盾,牛顿就曾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薛博士指出,目前,我国对国外技术光买不消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自主创新无从谈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也曾列举过一组数字:我国引进技术所花费用与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的费用之比为1比0.07,而日韩则是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要花5元钱去消化吸收。

  据透露,今年11月我国将召开中国科技大会,届时,有关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以小见大话“交叉”

  “未来重大的创新,将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王如松这样说。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大通病,每门学科都在各自领域内往前走,往深里研究,却互不理睬!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强调软科学和硬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王如松说道。举一简单例子,电厂只关心上网、赚钱,但现在能源紧缺,你却可以看到电厂冷却塔日夜运转,将发电产生的热水冷却后回用,大量的热能白白浪费……若能将集中发电和分散发电相结合,在社区5公里半径内搞小型发电厂,既能发电,又能将产生的大量热水每家每户流一圈,这不就能提高热水利用率了吗?但是,这一举多赢的项目,不仅涉及到电力,还涉及到环境科学、社区管理、经济统筹学甚至是体制改革等领域。

  中科院院士、著名土壤研究专家赵其国给记者举了个垃圾分类的例子。现代家庭扔垃圾都分类了,但最后有不少环卫工人还是将分类的垃圾倒在一块儿运到垃圾中转站,何故?因为最终的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在我国是弱项,后一道工序无法跟上。而垃圾分类处理中,涉及塑料、玻璃、橡胶等技术,互相衔接,这也是典型的交叉科学。

  赵其国指出,我国的科学机制,不能只是纵向发展而缺乏横向交叉,中国科学院今后将把支持交叉学科研究,作为孕育原始性创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基础研究不能偏废

  在大会现场,有科学家对记者呼吁,眼下,科学技术和应用是脱节的,国内科研机构不能再热衷于发论文拿奖了,一定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场运用。企业也一定要加大科研投入。记者了解到,到会的西方科学家也大多在企业工作。

  对此,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教授陈运泰认为不可“一边倒”。他说,西方国家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确有优势,这与庞大的基金运作、非政府组织参与以及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等有关。但是,西方国家也“养”了不少科学家,用于基础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他们立刻就将科研成果付诸实际。

  100年前,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质量—能量关系等重要理论。但他也不会想到,100年后他的理论在生活、国防等领域如此大范围地运用;上世纪20年代卢瑟福还宣称自己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毫无用处,可是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42年就投入运行了;数学的基础研究也被广泛应用到金融、保险等行业,甚至被应用到国家决策上。

  “从短时期看,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但短时期或相当长时间内看不见应用前景的科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用去研究。”陈运泰希望,国家在加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有效机制的同时,也要培育一部分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用一定的激励政策来鼓励部分科学家“安于寂寞”。(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