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解决这一难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突破传统体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的有效性,构建国有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基础。
要使国民经济具有持续的活力,就必须使占全社会很高比例的国有生产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但是,通过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来自产权的动力和约束机制必须健全。因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和形成国有资本市场化流动的体制基础就非常必要。而这又可以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三层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来达到。首先是政府层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行使公共职能的政府部门与行使国家所有权的部门分开,使各自有明确的行政目标和功能定位。其次是国家控股公司和授权经营机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两个层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国家所有权行使机构与国家控股公司、授权经营机构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控股公司、授权经营机构对持股企业实行另一层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后是公司制企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理层与其他职工之间的委托代理的有效性,形成经理层与职工对目标追求的协同效应。这样,通过建立有效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使国家所有制由体现为国有企业转向体现为国有资本;另一方面,通过落实国有产权经营责任和建立可追溯国有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为国有资本在市场中流动创造体制条件。
构建国有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基础,需要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环境。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市场体制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至今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有效运行的市场体制仍有待完善。主要的问题有: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市场常常被曲解;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施不同政策,存在所有制歧视;对产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缺陷,部分产权主体行为短期化、过度投机和不讲信用;一些法律法规不统一。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培育出强大的国有企业。而加入WTO对建立规范有效的市场环境有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构建国有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基础,还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开辟市场退出通道。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而较少考虑为竞争失败的企业开辟市场退出通道。目前企业退出的最大难点是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由于缺乏社会保障的依托,国有企业职工不能流动,即使企业进入低效运行,也不能通过调整劳动力结构和企业重组改变状况,必须进行源源不断的输血,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银行坏账的迅速增长和财政隐性负债的不断积累。可见,国有企业职工的不可流动性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必须在已有体制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后勤服务。具体来说要做到: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实行社会化;将企业办社会机构陆续从企业转出,或独立,或交政府统筹管理;实行职工福利货币化,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力市场,发展就业服务中介服务,提供再就业培训。(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