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内河水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十一五”期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交通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请他谈谈“十五”期间内河水运建设的成就及产生的明显效益。
宋德星介绍说:我国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长江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河流总长43万公里,内河水运省份23个,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内河水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占地少、耗能低、污染小、安全性高、运量大等特点被称为“绿色”运输,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谈到内河水运建设取得的成绩时,宋德星告诉记者:我国内河水运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长江水运干线、珠江水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横一纵两网”重要航道、港口等进行建设,使内河水运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建设完成投资448亿元(不含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新建千吨级以上泊位437个,新增吞吐能力3.7亿吨,改善航道里程4621公里。2005年全国内河水运货运量近15亿吨,货运周转量达3000亿吨公里,客运量达1.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30亿人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6%、93%;2005年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亿吨,旅客吞吐量达1.3亿人次,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19%、13%。
关于因“十五”期间内河水运建设成就而带来的效益问题,宋德星高兴地说:内河水运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沿江沿河产业带的形成,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为沿江七省两市产业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长江三角洲,京杭运河及骨干航道的改扩建,为区域内煤炭、矿石、建材等大宗散货物资提供了重要的运输生命线,有力地促进了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在珠江,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和珠江三角洲重要航道的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江海直达、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提供了一条水上运输大动脉;通过实施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促进了水运发展,加强了中、老、缅、泰四国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在全国其他通航河流上,“十五”期间内河水运建设,均为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德星强调说:“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关心支持下,通过广大建设者的奋斗与拼搏,交通部规划的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格局基本形成,内河水运的落后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为“十一五”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说,展望未来,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快建设发展内河水运。争取用20年左右时间,建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内河航道和港口体系,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和有竞争力的运输服务,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基本实现内河水运现代化,与其他运输方式分工协作、有效衔接、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资源开发和沿江河产业带形成,为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立新功。 (谢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