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倪志福同志致信经济日报:应重视高级技工的培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编辑部:

    看到贵报2005年11月14日刊登的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很有感触。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会阻碍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形: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许多企业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无人会操作,只得把工人送到国外培训以后才能投入生产。之后又因为机器磨损、材料变化而出现故障,使生产陷于停顿。如果想在消化吸收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改进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那就更难了。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高级技工的优势是能够把科学技术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把潜在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任何知识创新成果如果没有中高级技工、技师的参与,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理论研究,更应该重视实践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不可偏废。

    现在的技工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等方面都值得关注。比如,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单位却单纯强调学历要“本科以上”,从而把高职毕业生排斥在外。受此误导,很多家长则期望子女走从高中到大学这条“独木桥”。这种状况不仅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所以,如何从人才的管理入手,通过政策引导,动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成为广大读者和全社会的共识。

    为此,我希望积极倡导重视技能、重视技工,努力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破除社会偏见,在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既要重视科研人员的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二要在办好普通高校的同时,下大力气办好技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风气,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机制。三要激励和引导青年工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发向上,苦练岗位技术,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编辑点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同志有感而发,近日给本报来信,强调要重视技工教育的问题。他是共和国的老劳模,“倪志福钻头”的发明人,长期在生产一线上摸爬滚打,对技术工人之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深切的感受。他的呼吁应当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对技工教育现状的关注。

    技工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的人才结构看,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显得非常紧迫,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相当突出。据有关资料,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当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较多等方面。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跟不上、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

    面对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的形势,我们要抓住机遇,尽快提高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这就必须加快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步伐,让各行各业不仅有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有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有了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康守永)

 
 
 相关链接
· 我国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700万名高级技工
· 浙江省政府出台系列措施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 哈尔滨出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