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经典中国 辉煌十五:当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春运将至,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早早在网上预定了火车票,准备改乘火车回上海过年。

  “现在火车条件已大为改善。”刘先生说,他乘坐的Z13次列车有24小时营业的酒吧和茶吧,高级软卧包厢里,车载液晶电视、列车电话、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俨然一座“流动宾馆”。更让刘先生满意的是,经过“十五”两次提速,运行时间已压缩到11小时58分,真正实现了夕发朝至。

  刘先生春运交通工具的新选择,只是“十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是我国铁路客货运量增长最快的时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透露,“十五”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53.52亿人次,比“九五”增长9.6%;货物发送量完成113.7亿吨,比“九五”增长33.4%。

  客货运输的高速成长,不仅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也让铁路拉动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地位更加稳固。

  提速、重载、效率———坚持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运力保障

  关键数据:

  ●目前,全路时速120公里以上、160公里以上和200公里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分别达到22090公里、14025公里和5371公里

  ●六大干线普遍开行5000吨重载列车,部分区段达到5500至6500吨,大秦线实现万吨重载

  ●“十五”全国铁路煤炭、石油、粮食运量比“九五”分别增长43.6%、39.9%和45.7%

  企业告急、边贸口岸告急、各铁路局告急……刘志军部长不会忘记2003年上半年铁路运力骤然紧张的那段日子。当时,全国每天货运装车需求14万—16万车,铁路只能满足60%左右。

  而在运力告急的背后,我国铁路运输效率却已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铁路运输密度是美国的2.44倍,日本的2.58倍,法国的7.92倍,英国的9.65倍。

  为解决运力紧张难题,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铁路大力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多拉满载,挖潜提效,通过提速、重载不断扩充运输能力,机车车辆运用效率也取得了新突破。

  2004年4月18日,铁路实施了第五次提速,客货运输能力分别增加18.5%和15%。

  与此同时,重载运输取得新突破。铁道部对几大煤运通道实施了重载扩能改造。大秦铁路大量开行万吨级重载列车,在2002年运量达到1亿吨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2.03亿吨。

  2005年,货物列车平均总重比2000年增长13.5%;货车周转时间比2000年压缩0.47天,相当于每天节约用车5万多辆。

  跨越式发展———以客运专线、煤运通道建设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在神州大地全面展开

  关键数据:

  ●到2005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加6500公里,增长9.5%

  ●两年来全路共安排以客运专线和煤运通道建设为重点的新开工项目89个。新建铁路10500公里、改建9400公里,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客运专线建设3243公里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5年10月实现全线提前铺通

  内涵扩大再生产,毕竟是铁路应对运力紧张的治标之策,彻底打破运力“瓶颈”,还要在发展上实现新的跨越。

  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万公里,总投资约2万亿元。这标志着我国铁路网不仅规模有大的扩展,而且标准和水平有质的飞跃。

  铁道部迅速行动起来,修订了《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并与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就加快铁路建设逐一会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京津、武广、郑西、石太、广深港等客运专线相继开工。

  武广客运专线、烟大铁路轮渡、晋中煤运通道重组……2005年7月,铁道部全面开放铁路建设等四大领域,鼓励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入股非常踊跃。截至目前,全路已组建了20个客运专线和其他项目公司。铁道部总经济师、发展计划司司长黄民说,“去年铁路投资中其他领域的资金达到20%,我们希望社会性投资越多越好”。

  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成功推进技术装备国产化

  关键数据:

  ●目前采购的机辆装备国产化率动车组最高达75%以上

  ●载重70吨的通用货车投入批量生产

  “十五”以来,中国制造的机车车辆成功经受了两次大提速的考验,在时速160公里范围内,国产机车车辆占据了国内市场几乎100%的份额。

  然而,面对未来铁路跨越式发展对200公里以上高速机车车辆的庞大需求,我国自主研制的动车组和高速机车车辆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大规模商用。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差距,铁道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重点扶持六家国内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成功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世界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以及美国GE、EMD公司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

  “引进不是目的,确保技术的全面转让和国产化目标才是技术引进的根本”。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抓住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推进机车车辆的自主创新。据悉,目前采购的机辆装备国产化率动车组最高达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最高达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最高达85%以上。

  编辑点评

  “十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的铁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也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铁路发展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为尽早打破运力瓶颈,铁路一方面大力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正在加快实施总投资约2万亿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在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重大机车车辆装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展望“十一五”,铁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曾经创造出“火车头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的中国铁路人,一定能战胜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也期待着一个适应小康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系统早日形成。(王政 欧阳洁)

 
 
 相关链接
· 铁道部指出铁路将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运力支持
· 上铁200亿投资铁路建设 沪宁沪杭城际铁路将开建
· [生活]广深线试行铁路公交化 市民可刷IC卡坐火车
·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胡锦涛致贺信黄菊出席庆祝会
· 2005铁路投融资改革破“冰”前行 大批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