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对盲目扩建重点高中热情降温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8日   来源:求是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努力解决这个矛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优质教育本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应该是高质量的教育,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却将优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能够满足人们读大学需求的教育,把扩展普通高中特别是扩建重点高中作为中等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前不久,南方某省会城市就宣布:到2008年所有高中生将全部在重点中学学习。

    怎样扩建重点高中呢?一些地方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三:一是现有重点高中办民校,想进这类学校就要缴纳高额学费;二是重点高中扩大招生,一个年级由几百人猛增到几千人,但校舍还是原来的校舍,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教学质量缩水是可想而知的;三是建新校,有的地方在小学存在危房、教师工资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还有学生因贫困辍学的情况下,却斥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建设一所示范高中,其中大部分建设费用靠贷款和高收费来解决,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如此扩建重点高中带来的后果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少数学校集中,向高收入群体集中,“马太效应”在教育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不久前,一位美国友人在参观了我国的学校后说,你们中国的好学校在美国也不多见,而你们的差学校在美国几乎看不到。发展教育不注重“雪中送炭”,而热衷于“锦上添花”,这有悖于教育公平。

    扩建重点高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升学,上名牌大学。这些年,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了,高中毕业都能上大学。其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4年全球教育要览》所提供的数据,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包括我们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内,2001—2002年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像国人想象得那样高:德国48%,法国54%,英国59%,加拿大59%,澳大利亚63%。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毛入学率是81%,但在校生中有相当的比例是成年人,25岁以上的占了约40%,非全日制学习的约占到一半。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适龄青年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要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将来做普通劳动者。人人上大学,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如今,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只有30%左右或者更少,70%的学生要回乡务农或进城打工。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中途辍学。辍学当然有经济上的原因。可是为什么在一些并不穷的地方辍学率也不低呢?多方面的调查表明,有一半学生是因为厌学。为什么厌学?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教材的许多内容偏深偏难,学生上课听不懂,毕业后用不上,于是读起书来就没了兴趣。发展教育,不仅在于供给,还在于有效需求。若是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不能大幅度提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个阶段流失,高中教育的生源从何而来?

    鼓励青少年去追求高学历进而做白领或官员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国家和青少年本身没有多少好处。面对现实,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既要满足部分有升学愿望和升学条件的人群的需要,更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大多数希望直接就业人群的愿望。就农村来讲,农民迫切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将来要么考大学,要么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们的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据调查,85%的青年认为技能培训对就业和创业都有较大帮助,但遗憾的是,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当前,国家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步伐已经放缓,同时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一些地方扩建重点高中的热情也该降降温了。中等阶段教育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到均衡“普九”、真正“控辍”上来,并且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教材,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满足那些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的要求,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再教育问题,将“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成才”的美好目标真正变成现实。 (河北省教育厅 翟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