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理的医疗资源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社区医院是塔基,大型医院是塔尖。小病进社区,大病和疑难杂症进大医院。现在却呈现倒金字塔型。最近,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这个号召在“两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北京宣武区广内西便门东里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00年纳入医保体系以来,一直是社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十分依赖的医疗服务站。经济日报记者 李树贵摄
记者亲历:社区医疗省时省心
就在“两会”采访争分夺秒的节骨眼儿上,记者病倒了。离家最近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也要半个小时的路程,而且医院里人满为患,挂号排长队、打针排长队,打一次点滴要搭上半天时间,怎么采访?正在踌躇为难之时,邻居建议不妨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诊。
早上8点从家里出来,不到5分钟路程就进了医院。医院很小,不用排队,到窗口就能挂号。5角钱的挂号费让记者感慨不已。当然没有大医院分科那么细,无论是呼吸、心血管还是糖尿病,都是由一位大夫看,确实是“全科医生”。聊天中了解到,给我看病的医生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医科大学生,现在,社区医院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很难见到。医疗设施和药品也不十分齐全,输液的药物仍需要病人到大医院开。但小医院有小医院的方便。进得门来,一位病人正与医生拉家常。看来,大夫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彼此都成了熟人。打点滴的病人不多,护士非常热情,还特意在病人手腕下垫上了一小块海绵,让人心里暖融融的。护士轻声叮嘱记者,“已经认识您了,不用再开单子了,直接进来就行。明天早点来,早上消炎效果好,一会儿就滴完,不耽误工作。”
一个多小时后,点滴打完,赶往会场,小组讨论刚刚开始。记者轻轻舒了口气:是的,尽管医疗设施和人才还有很大欠缺,但有社区医院存在,真好。
委员建议:用足用好大医院资源 医疗投入向基层倾斜
“你在打点滴?”到了会场,正准备采访,何惠宇委员看到记者手背上的白色胶布,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关切地问。这位在医疗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院长思维十分敏捷、活跃。当得知记者是在社区医院就诊时,他点了点头。“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这是抓到了点子上,这项举措是解开城市‘看病难’的一把钥匙。”何惠宇对记者说,建设社区医院,首先要用足、用好大医院的资源,把大医院与社区医院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医院方便就医,但医疗设施不足,
医疗人才匮乏,老百姓的信任度不足,有病还是往大医院跑。建设城市社区医院,不应该把希望都寄托在国家投入上。把大医院的资源和人才与社区医院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医院有了更大的医疗市场,另一方面,社区医院有了强大的技术和设备、人才支撑,等于有了“靠山”。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把大医院与社区医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
具体做法是:社区医院投票选择合作的大医院,与之签订合同,进行双向转诊。大医院为社区医院提供设备,进行人才培养,并定期派出医生到社区医院工作,以此作为其职务晋升与收入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绿色通道,在需要时,社区医院看病的病人随时可以转到与之签订合同的大医院就诊;在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康复时可转到所在社区医院或家庭病房。
天津市河北区的管理干部冯幸耘委员说:大家平日里还是常见病、多发病多一些,如果能在家门口看好病,何必舍近求远?可是现在,80%的医疗资源在大型医院。大型医院越建越大,投入越来越多,小社区医院捉襟见肘,日见窘迫。很多社区里的医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患者对医院不相信,病人逐渐流失,医院生存都成了问题,一些社区医院搞其他经营甚至找一些“游医”来坐诊。国家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时,要出台政策向基层倾斜。
她说,在今后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把社区医院也纳入医保,同时取消医保达到一定数额才能报销的规定,对于促进社区医院的发展,调整医疗资源结构会大有裨益。(记者 李予阳)
▲按照部署,2006年卫生部将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让常见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