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办的《中国经济观察》双月论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家备课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讨。
与会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与会者认为,通过金融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很重要。要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出,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结合云南临沧尝试“龙头企业+银行+担保公司+农户”的“四位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践,专家们认为,这种模式把解决农户资金需求的资金源放在了银行,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这种经营形式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能否消除银行向农户贷款的风险。因此,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建立参与者的风险共担机制。(赵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