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人大教授建言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7日   来源:经济日报

    尽管现在的GDP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我们似乎还在担心内需不足问题。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水、石油、耕地、铜、铝等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如此,有限的资源还远未得到合理的利用。比如我国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为90立方米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

    节约型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获得高附加值。除了要加强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投入,把大量的财政资源用于人力资本积累外,当务之急就是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其中社会资本的累积尤为重要。说到制度创新,人们很容易想到立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往往忽略很多非正式制度安排。实际上,作为社会资本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在某些地方更重要。《经济日报》此次调查表明,有47.4%的家庭承认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浪费现象;31.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在乎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但没有采取节约措施”;还有11.3%的家庭对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的多少持无所谓的态度;64.2%的家庭使用一次性商品;31.5%的家庭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尚未采用循环用水这一基本的节水措施;22.4%的家庭尚未有意识地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用品。而且在年轻家庭中,这种现象还要严重。

    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家庭的消费决策是在其考虑到利益最大化目标后的自主决策,如果家庭注意节约资源,那么一定是有某种利益上的好处,才会这么做。调查表明,57.6%的市民家庭“希望在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方面省钱。可见,资源价格起到这种杠杆作用,能够调节家庭的资源使用行为。但是,仅有资源价格的调节是不够的,一方面,资源价格的上升会降低相对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另一方面,这种价格调节对相对富裕的家庭以及能源支出作为福利支出的单位缺乏激励。而恰恰后者可能存在的浪费远远超过前者的节约。比如一些机关和学校等事业单位的水资源等浪费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现象。

    如何控制资源浪费行为?按照消费量实行差别价格是一种办法,但如果对个人来说资源损耗成本只占其总消费成本的一小部分,差别定价仍无法激发这些人节约的动力。如果取消供暖等福利制度,也不足以约束单位的行为,因为单位通过各种转移支付措施总能抵补这种福利下降。单纯的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给经济手段设置一个恰当的制度载体,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并促使居民实现资源节约方面的自我管理。

    研究表明,对居民的资源消费习惯的影响只能引导,无法强制。我们不能规定每户居民只能消费多少水、电和气,但可以通过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来提高居民的节约意识。

    居民通过对社会的各种节约活动的参与,使得节约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并固化为一种社会规范,显然,社会规范会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即居民通过自发参与各种资源节约活动,能够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并使得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自身的意识当中。

    此次调查已经显示,大多数家庭意识到各种资源节约的可能性,但如何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光靠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外在约束还不够。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居民对社会节约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形成居民的自我激励。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 广东省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并贴息补助节能项目
· 西藏出台意见部署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
· 2006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将“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 科技部副部长:提高效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 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