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创新怎样推动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熊彼特是较早从创新的角度理解发展的一位经济学家。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循环流转”的概念,用以概括那种只有数量扩张而没有创新、没有质的突破的现象,认为这种状况并不是发展。熊彼特把发展定义为创新,是质的突破,是对“循环流转”的打破。依据当时的情况,他将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合。

    近代以来,正是那些里程碑式的创新,引发了一个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即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据考察,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个长波,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第二个长波,这是所谓蒸汽机、钢铁以及铁路化的时代;从1897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是第三个长波,这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对于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

    另一位着重于从经济史和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著作《长期运动》中更为详细和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过程:先是出现一种新技术,接着产生扩散效应,引发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他说:“在许多工业中,在某个时期,基本技术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这种根本性变化发生时,一个时代就开始了”。从实践来看,那些在一波接一波的以科学发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方面,进而在技术创新商品化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一系列连绵不断的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那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呢?历史证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此,熊彼特概括道:“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历史发展到当代,大型企业更是通过在研发活动上的巨额投资而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有的企业甚至专事技术的创新和转让。

    经济学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是企业,就在于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将消费者的抽象需求变成具体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引领消费者需求、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服务并将其推向市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之所以要源源不断地创新,还在于激烈的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就等于死亡。于是,甲企业可以把马车造得更好,乙企业却可以创造出比马车效率更高的火车。有时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甚至可以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企业更适合作为市场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在于较之于其他主体,企业在创新方面更为有效。具体表现为:第一,技术产品商品化是企业创新的目的所在。企业就是要尽可能地把一切可以商品化的东西商品化,早期是把产品和服务商品化,当代则还要极力将技术产品商品化。技术产品商品化,意味着不仅要研究,而且要开发,因为新技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后期的开发。第二,项目的选择、资金的来源都严格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衡量的标准是产出必须大于投入。第三,有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其中包括风险投资对项目的市场评价和支持、人力资本的来源和使用市场化等,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加之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如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竞争、发展教育等,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就能够由理论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

 
 
 相关链接
·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主看好本国经济发展
· 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前往太平洋岛国寻求合作商机
· 中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与经验研修班在京举办
· 如何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 沿江开发初显成效 苏中地区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 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5年年会达成“厦门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