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和公平的一种手段,被称为社会稳定的“减压阀”。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现行社保政策和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倒挂”现象,城乡、群体和单位间差别巨大,最需要保障的人群却无法享受到有效保护,部分干部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减压阀”面临效力失灵的危险。
“倒挂账”最严重的是城乡之间。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最少、范围最窄、标准最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说,直到2005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居民仅5400万。即使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其标准也非常低,根本无法起到保障作用。如养老保险,据调查,浙江许多农民每月养老金仅为2到3元,而地处西部的四川省,最低的农民一年还领不到1元钱。除此之外,目前全国1.3亿农民工中80%没有任何保障;1.38亿乡镇企业职工既未进城保,也未进农保;4000万失地农民“进城”后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协同作业网董事长汪晓来说,现在,医疗保障资源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出现了两个“二八”倒挂现象:一是20%的人口占有80%的医疗保障资源;二是80%的医疗保障资源只集中于20%的城市大医院。此外,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组织形式之间,社保标准也存在着巨大反差。
由于许多不公平的“倒挂”现象迟迟未能有效解决,加之部分地方工作不力或故意克扣政策,在一些地方,社会保障这个“减压阀”反而容易变成新的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据四川、辽宁、黑龙江和湖南等地劳动部门反映,如今企业退休职工对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的强烈反映,已超过工资矛盾、工伤纠纷等成为信访的第一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说,社保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是当初政府不愿或无力承担社会转型成本造成的。但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不可回避的刚性支出,“包袱”是甩不掉的,只不过是从企业转移到社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矛盾从今天推迟到明天。破解这些问题,不能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细节性的战术调整上升为对整个社保体系的战略调整,构筑一个覆盖全民、保障均衡、责任明确的新政策体系。(丛峰 傅兴宇 丁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