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三十年,我没写过一篇论文
■科研不应看出身,而应看搞出了啥
人物小传:李官奇,河南滑县人。他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他让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他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缺憾……8月初,李官奇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优秀代表,参加了中央邀请专家赴北戴河休假活动。
清瘦矍铄,反应敏捷。已过耳顺之年的李官奇,看上去很精神。很难将眼前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与摘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专利金奖的发明家联系在一起。指间的香烟一根接一根,在烟雾缭绕中,李官奇思绪翩翩,愉快地向记者吐露着,一个农民是如何走上了原创发明的路。
兴趣,让我迷上了技术
记者:一个农民,为什么会和“技术”、“科研”、“发明”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
李官奇:兴趣,完全是兴趣。农民嘛,种地是天职,把地种好了,那是本事。我是高中毕业,在村里算个文化人吧!打小就爱琢磨点事。我发现周围好多村的面粉加工作坊,都不会安装调试面粉机械,觉得这可能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可自己也不懂,就到书店里买书看。
记者:看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官奇:能。干是没干过,但琢磨琢磨也能上阵操作,都是调试之类的活儿。结果,磨面速度大大提高,我也挣得了一些维修费。后来,别人办面粉厂,我又帮着安装设备、铺设管线。
记者:从榨过油的大豆豆粕里提取人造纤维,这可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兴趣推着你攻关的吗?
李官奇:还是兴趣。没人逼着我去攻克什么世界难题。攻关,那是国家研究所的事(笑)。而且,这些技术也好,发明也好,还能从中创收,我的生活、事业问题也解决了,何乐不为?
搞科研,得静下来、钻进去
记者:搞科研,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何来?
李官奇:通过安装面粉机械、办面粉厂,到1985年时,我已经小有积蓄。后来,又转向去制造榨油设备。我搞科研的钱都是创业挣来的、省下的。
记者:这些项目好像涉及不同行业,跨度很大,为什么?
李官奇:都在生物工程类打转,原理差不多。我选择的多是当时相对热门的技术,跟着国家政策走。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出要搞“菜篮子”工程,我觉得机会来了,养殖业肯定会有大发展,所以就搞起了饲料设备的研究。
记者:有的人做一时可以,你有什么秘诀让自己在科研这条道上坚持几十年不停步?
李官奇:做任何事都得有点毅力,搞科研尤其得坐下来、静下来、钻进去,不能来回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肯定干不成事。坚持下来,才有可能产生灵感。
我不聪明,但勤奋
记者:别人说你学技术特别快,是真的吗?
李官奇:对我来说,研究技术并不费什么事。一项新技术,少则三个月,多则大半年就能学会,而且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很多技术都是在食品化学这些领域里打转转。像菜籽粕脱毒工艺技术,1990年还荣获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银牌奖。
记者:看来,你今天的成就跟天资聪颖关系很大。
李官奇:我谈不上聪明,只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特别是有一点自学的本事,像流体力学、材料力学这些专业知识全是自学。对我来说,书是最好的老师。到目前,我已经积攒了30多万元的书籍,基本上是缺什么买什么,在买书上从不吝啬。
记者:都读哪些方面的书?
李官奇:稀土、纺织、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等等,这些领域的书和杂志我买了好多。还有一些国外的刊物,我也关注。要是原版的就请人翻译。大豆蛋白纤维研究的灵感,就是来自美国的《化学文摘》。
记者:这个项目是不是费了不少脑筋?
李官奇:过程很艰辛。我原以为两到三年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投资近4000万元,我是倾囊而出,还贷了不少款。那时候,家里的日子很苦,爱人每天傍晚去菜市场拣白菜帮子,孩子也跟着受苦,连工人吃的面粉都得跟人借。
记者:的确,人生能有几个10年?研发都卡在哪儿了?
李官奇:做出来的样品,有的强度不够,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问题很多。10年间,我试验了800多次,每四五天就试一次。那时候,经常两天只吃一顿饭,就是不饿。有时候,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脑子还在动。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忽地就坐起来了,赶紧记下,改进工艺。
过去是农民,将来还是农民
记者:听你这么说,感觉一个农民要搞科研真的不容易。
李官奇:农民搞科研,太难了!不像高校、研究所,他们有经费,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们把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压力和动力也没我大。我不行,我是个农民,必须尽快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要不我的投资从哪里收回来?发表多少论文对我来说,没多少实际意义,过去的30年,我没写过一篇论文。
记者:你这些行为在农村是不是不务正业,家里支持你吗?
李官奇:我觉得家庭能理解非常重要。我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甚至一个月不回家,可苦了老婆、孩子,但老伴她从不埋怨。我也没时间管孩子,这可能也是农民搞科研的代价吧。
记者:你已申请了21项发明专利,称得上农民发明家了。
李官奇:已经授权的才8个。农民发明家可不敢这么说。我只是个爱琢磨科研的农民。
记者:作为4个公司的老总,你还习惯农民这个身份吗?
李官奇: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身份永远是农民,户口到现在还在农村。在滑县的公司里,我聘了400多个工人,都是周边的农民。我知道有些人瞧不上农民,更瞧不上农民搞科研。谁说农民搞不出原创发明?我始终认为,搞科研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看他到底搞出了什么。(盛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