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教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4日   来源:经济日报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那么这种发展思路给中小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教授。吴季松是奥组委奥运总体影响项目、信息中心顾问,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国际科技园协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著有《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

    记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循环经济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请问这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吴季松:循环经济要求我们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考虑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此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从而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记者:循环经济理念实施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

    吴季松: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将演变为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环境成本意识。比如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影响产品取向,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日益关心环境保护,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消费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企业成本扩展到包括生产与发展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同时,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绿色品牌的设计,关注“可回收”、“无磷酸酶”、“pH值平衡”、“不损害臭氧层”等项目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记者:您提到了“环境成本”问题,有一个词叫“生态成本”,这似乎是社会支付而不是企业支付,是这样吗?

    吴季松:这是企业的一个错觉。

    事实上,生态成本应该纳入成本。当我们进行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就是生态成本。目前我国防治污染的环境总投入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9%,如果要修复生态系统投入将更大。如果说中小企业在过去忽略这一成本还可能赚钱,但在将来就可能因此滞销、破产。所以现代企业家应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重新审视这些事关“企业命脉”的生态成本问题。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前景如何?

    吴季松: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彼此间容易扬长避短,建立新的合作、发展模式。比如钢铁企业和水泥生产企业的合作:一个钢铁企业炼完钢后排出炉渣,可以利用废料建水泥厂,通过循环,建立一个产业链体系。中小企业主导地位突出,比大企业要灵活,中小企业容易建立新的体系。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会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比如为大企业配套,形成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记者:各地政府部门应如何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吴季松: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链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进行产业联网,对一个园区进行专门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些具体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欧阳梦云 黄 锏)

 
 
 相关链接
· 长三角: 皖苏浙沪携手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区域合作
· 天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将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 江西规定工业园区土地一律优先安排循环经济项目
· 山东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市日照探索经济与环保双赢
· 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