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奥运志愿者实际上十分辛苦
许多志愿者是看不到比赛、接触不到明星的
志愿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为世人奉献了精彩的比赛,也不仅为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物质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厚的人文价值,诸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友爱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志愿者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正是基于志愿精神创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文化运动,而顾拜旦则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个志愿者。
1896年雅典奥运会举办时,就有900名志愿者。但那时候志愿者仅做一些特别简单的外围工作,属于自发的、松散的活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林匹克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组委会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志愿者开始大规模出现。发展到现在,志愿者已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一个最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成为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奥运志愿者身上都蕴涵着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就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等元素。当然,志愿者光有这些崇高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优良的素质,包括对奥运知识的了解、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应急意识、涉外交往能力的培养等。还有就是志愿者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奥运志愿者实际上十分辛苦。大多数志愿者从事的可能只是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比如在奥运村里做清洁、在球场做服务、顶着烈日收门票、在比赛场地来回送记分成绩等。许多志愿者是看不到比赛、接触不到明星的。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奉献过程。
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就是一扇扇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窗口。
无数的青少年将在参与志愿活动中,领悟到奥林匹克的真谛;他们还会像火种一样,把奥林匹克志愿精神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和带动几代人。由那些身心和谐发展、有爱心、肯奉献的人们组成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队伍,将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为中国、为北京、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伟大遗产。(记者 王建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