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山区的任务更为艰巨。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应搞好“四个结合”。
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山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安徽省黄山市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又有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等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十分优越。应进一步发挥黄山旅游品牌效应,围绕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六要素”配套,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充分利用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条件,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尽快使乡村旅游成为黄山旅游的又一响亮品牌。
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区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的重任,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黄山市应紧紧抓住安徽省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黄山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切实保护好黄山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坚持治山兴林、治水防洪,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沼气、立体种养和秸秆还田等资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黄山”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效机制,鼓励和促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与山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协调发展。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应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创新山区扶贫方式,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持为重点,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的有效形式,逐步把深山区、高山区等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农民迁移出来。同时,制定和落实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疾病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适应农业税取消后的新情况、新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机制。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消除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培养农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认真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王启敏 中共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