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7月的一场豪雨,是台风“碧利斯”的“附产品”,看上去是台风带来的一场灾害,但深想想,却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不仅仅是南宁,一场雨、雪,都会让城市如临大敌,而桥下积水、车辆被淹还是在所难免。每一次,我们听到的,都是什么应急预案启动,多少警察出警,却没有人能告诉公众,我们的城市真的只能如此吗?能不能换个思路,找找问题的根源?比如在改善排水系统的同时减少地面的硬化,比如减轻城市的雨岛效应,让降水分布更均匀。
几年前,北京市改造人行道,红色、绿色的砖体铺上了路面。然而,好景不长,几场大雨后,人们发现,这漂亮的砖头实在是中看不中用,因为砖体不透水,路面形成的表面径流明显增大,让附近的雨水井的肚子撑得直往外溢。初雪来临,这些地砖又有了新的罪责:表面防滑做得不理想,让不少人都在上面摔了跟头,不少老人为此住进了医院。
这样的连锁反应让北京的管理者们不得不把还完好的花砖头赶紧换下,一种灰不溜秋的砖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表面粗糙,有很多小孔,看上去有点像炉灰,而正是这种“很丑却很温柔”的透水砖解决了前面的大问题。虽然交了不少“学费”,北京市政府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专家、百姓的一致赞誉。
无论是哪种砖头,相信政府都是为了整个城市的美丽与安宁,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换砖头的发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的问题还曾发生在城市河流河道硬化的纷争上,硬化的河道让河流不能自由呼吸,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紊乱,最终,花大价钱做的衬砌不得不拆除,河道恢复成自然的面貌。
这其中,反映的正是一个城市生态的理念,虽然常常为人所忽视,但它却一直贯穿甚至左右着城市人的生活。
城市生态涵盖的范围很广,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整合甚至生态产业。我们无须囿于概念的范畴,城市人更为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够得到安全的水、食物,享受到安全舒适的居住与工作区域,城市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灾害等等。
城市管理者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否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且不说城市污浊的空气,拥塞的交通,单调的绿化品种,单就内涝防范而言,哪一个城市的防灾规划能体现生态的概念?按照专家的说法,其实这样的举措并非需要多大投资、启动多少工程,关键是理念必须贯穿于规划与管理中。然而,知科学难,用科学更难,但愿灾害带给人的不光是一个损失的数据,而是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亦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