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加强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04日 14时52分   来源:经济日报

    据报道,由于污染,这几年北京著名景点什刹海的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水中氧气浓度降低,水的透明度下降,尤其在夏季,绿色和蓝色藻类过度生长,给原来的水生态系统带来危害。2005年4月,北京市环保局等组织实施的“北京什刹海水系环境改善与富营养化控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对什刹海水质恶化的原因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预计,到2008年时,这里将恢复当年一泓碧水的面貌。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酸雨等进行的长期监测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状况。第一,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有522个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监测,其中空气质量为一级即优秀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即适宜居住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即中等的城市152个,占29.1%。第二,酸雨发生频率及分布区域保持稳定。2005年在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城市中,357个城市出现酸雨,占51.3%。第三,地表水污染总体上呈减轻趋势。与“十五”初期相比,目前全国地表水优良类水质比例由34%提高到36%,重度污染类比例由36%下降到28%。第四,城市声环境总体较好。2005年,350个城市中,63.7%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优于城市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标准,属轻度污染的占33.7%,中度污染的占1.7%,重度污染的占0.9%。

    固然,数据的变化,以及专家的考察是检验环境保护成果的有效方式,但是最直观的检验方法,还是群众的直接感受。因为环境真真切切地改善了,你就可以听到鸟语,就可以闻到花香,就可以在空气清新的林荫间漫步,就可以在清澈的江水中畅游,关键是要树立和坚定治理的信心。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明确工作与任务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二是健全环境保护法制,使环境立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污染治理进程。四是理顺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效率。五是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从8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要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二是要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各地都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突破。三是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四是要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五是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六是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七是要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八是要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周占华)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