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05日   来源:辽宁日报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利益结构的变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越来越分化、多元化和异质化,公众的利益意识越来越自觉,组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关系越来越复杂。在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是正常的,但利益关系不能断裂。实践证明,执政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力的大小,是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在新形势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

    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的好处。在所有利益中,经济利益具有基础地位。利益问题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第二,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建立的基础;第三,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第四,利益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任何利益都是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所以,利益关系主要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它表现为纵横两个方向。纵向利益关系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不同层次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横向利益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一层次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等。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而产生不同的共同利益。所谓共同利益,就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同利益。一般来说,共同利益主要有: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等等。共同利益具有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特点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乃至同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利益关系状况都会不同。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利益关系方面的矛盾范围比较广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形成了复杂的利益格局。一方面,分配的合理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尽管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增进了,但有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损害,引起了这些社会成员的不满。

    二是利益关系方面的矛盾趋于公开。在计划经济时期,利益矛盾也存在,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多为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所掩盖。现在,社会利益矛盾已经是公开的、显性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各利益群体的愿望表达越来越强烈,参与面越来越广,对表达渠道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利益关系方面的矛盾在一些领域比较紧张。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基本上是通过制度安排,以谈判、对话、协商、契约这样一些平和的形式进行的。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依法解决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具体政策、方法手段等还不完善,处理起来效率不高,致使社会利益矛盾在一些领域呈现紧张的状态。

    四是利益关系方面的矛盾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有体制机制、经济条件方面的原因,如地区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行业差距问题;有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引起的干群矛盾;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如部分人为富不仁、巧取豪夺,根本不考虑他人利益而导致的贫富矛盾,等等。

    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

    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党在关键时期的关键任务。

    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差别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一个时期以来,之所以在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居民收入连年增加的情况下,社会稳定压力不断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社会分配关系失衡、机会不均及其相应的社会心理失衡等。当前所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如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农村土地征用和城镇拆迁中的补偿问题,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职工的合法权益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等,大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推出改革举措时,必须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增强大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何把谋全局和谋一域、谋万世和谋一时结合起来,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益矛盾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以其他诸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如果不从全局出发,而只从局部出发看问题、解决问题,就可能导致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按下葫芦起来瓢”,加剧社会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还必须避免短期行为,协调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利益矛盾尽管解决了,但留下的后遗症很多。只有着眼于长远来处理当前的各种利益矛盾,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素质。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领导干部有宏观决策的权力。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能否制定出切合实际、符合规律、体现民意的政策,从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决策素质高低,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领导干部没有威信,得不到群众拥护,往往起因于劳民伤财、不顾群众利益的胡乱决策。素质高的领导干部则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深入体察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注重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可见,各级领导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民主决策意识,掌握科学决策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实践中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社会事务管理的决策机制和政策取向上,应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社会利益矛盾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同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推进党领导下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的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李抒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