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故宫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08日   来源:解放日报

故宫对我们的意义

——对话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正在接受《解放周末》专访。吕林荫摄

    故宫,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有人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就是意义。或者说,从这个意义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领域,以不同的情感、方式感知到这种意义的非凡。

    世界上最大的皇宫,中国最大的国立博物院——历史赋予故宫显赫的地位;从皇权的象征到公民的故宫,从文化的整体到文化的精神——时代赋予故宫深刻的内涵。一座故宫,无限解读。在采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时,我们认识到一个立体、本真的故宫,我们更领悟到深邃高远的文化意义。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解放周末:一提起故宫,人们就会想到庄严巍峨的皇宫、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这可能是故宫给予世人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我们很想知道,身为故宫的掌门人,您印象中的故宫又是怎样的?

    郑欣淼:在我看来,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故宫不单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也不单单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而是将建筑、文物、典籍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体。可以这样说,故宫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解放周末:以文化整体来审视故宫,这个视角既独到又宏大。

    郑欣淼:我一直认为,人们走进故宫,不应该只是为了来“看皇帝”、“看皇帝住的地方”,在这里,其实你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从萌生到发展、到辉煌的文化链。

    解放周末:这条文化链是如何在故宫展现的?

    郑欣淼: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表达,故宫都有收藏。这一点,过去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很多人都觉得故宫的藏品只是清宫,或者说明清皇宫的收藏。其实并非如此。这座皇宫里的收藏,是历代帝王收集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

    在故宫现有的150万件文物中,论其时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论其范围,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论其民族,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论其类别,我们藏有25大类、69小项文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藏品中都能一一得到充分的印证。

    解放周末:故宫的这种“文化整体”是其他博物馆难以企及的?

    郑欣淼:对。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同样具有神秘的色彩,同样反映了民族文化,但是它记录的只是一段后来戛然而止的人类古文明史。

    解放周末:从这个意义上讲,故宫是完整记录民族文明史的“唯一”。

    郑欣淼:另外,故宫最为人们瞩目的皇家建筑,也是文化整体里的一部分。故宫的建筑群包括了政治、宗教、祭祀、文化、家居、休闲、娱乐等各种功用,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和营造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古代东方建筑的典范之作。一条中轴线、金色的琉璃瓦、朱红的高墙,故宫的一砖一瓦都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在其中。故宫的建筑是以凝固的形态,留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

    解放周末:这种精神气质,无形却有力地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宗教、伦理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郑欣淼:这正是建筑文化的深意所在。故宫是皇宫改建的博物院,这就意味着它还有一个其他博物馆不可能拥有的特点——故宫藏品中有许多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不曾分离的。这也是建筑与藏品形成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整体”。

    就拿皇帝的印章来说,它叫“宝玺”,除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玺外,还有御用的各种闲玺。例如,《石渠宝笈》中记载的书画都不按我们现在的分类,而是按文物在何处摆放记录的。因此,宫中收藏的、经过皇帝御览欣赏过的书画作品上,大多钤有俗称的“殿座章”:藏于乾清宫的,加“乾清宫鉴藏宝”,收藏于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的也是如此。再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三希堂”,其中的三件书法作品,就和这个“堂”密不可分。文物要结合历史地理背景研究,离开了这个历史环境,研究就深入不了。

    去年李敖来故宫,参观完之后,他由衷感叹:“过去我说大陆故宫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有宝无宫。我认为我错了。要为此忏悔。”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与文物本身相契合的历史地理环境,这是流失出紫禁城的文物所不具备的特点。这种文化的整体含义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成立了两百多年,但是他们都没有故宫作为文化整体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是独一无二的。

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解放周末:要认识故宫,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两个字代表着紫禁城,还要看到这两个字代表了81年前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是吗?

    郑欣淼: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故宫博物院为什么选在10月10日成立?这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日子,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当时发言的人说,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就意味着,谁要破坏故宫博物院,谁就是要破坏共和政体。皇家的宫殿变成最大的国立博物院,皇家私藏变成人民的共同财富,这个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一个标志。

    解放周末:经历了蜕变、经历过风雨的故宫,承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又接续着我们的现代文明。

    郑欣淼: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可以这样说,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为了使故宫保持长久的鲜活生命力,近年来,我们做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建立了一门关于故宫的学术——“故宫学”。

    解放周末:您提出“故宫学”的概念,是否就是基于将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的理解?

    郑欣淼:对,我们应该把故宫作为一个“大文物”来研究。故宫所承袭和经历的历史变迁,正是中华文明逐步进化、发展的过程。提出“故宫学”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故宫对我们的意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故宫在中国,而“故宫学”在世界。

    解放周末:另一件大事是故宫的百年大修?

    郑欣淼:是的。在2002年10月,为期19年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之后,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

    解放周末:您反复强调,百年大修之后,变化的将不仅仅是建筑。

    郑欣淼:还有我们的文物观念、博物馆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都将有所改变。大修中,我们将对故宫150余万件文物进行清理,过去有很多被视为“资料”的宫廷用品,也将被正确地纳入文物之列。整理完毕后,我们会统一造册,并向社会公开,以弥补大量藏品无法与公众见面的遗憾。除了继续征集原始社会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精品,特别是回收散佚的清宫藏品,我们也要让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在故宫的收藏中继续绵延,不能到了现当代就中断了。所以,对现当代的顶级艺术珍品,故宫也在进行收藏。一些现代化、数字化的技术也将逐步运用到文物保护和展览中,我们设想今后游客只要有一部手机,无论走到故宫哪个角落参观,都可以迅速地获得他想知道的关于故宫的信息。

    解放周末:盛世大修。无论是建筑的“修”,还是理念的“修”,都将拓展故宫的现实意义。

    郑欣淼:百年大修,故宫人任重道远。保护故宫,其实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故宫的完好存在,就是对未来最深远的意义。

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建设新文化

    解放周末:认识故宫的不同方式,折射出的是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故宫也曾经被当作“封建糟粕”的代表来批判。比如1977年,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罪行展览》。

    郑欣淼:确有此事,不过我想类似的事情今后不会发生了。应该说,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应简单地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待故宫,更不能让故宫成为政治斗争的场所和工具。

    解放周末:故宫作为文化的象征,应该有其庄严感和寂寞感。

    郑欣淼:关于故宫的争议,其实一直存在。以前就有人说过,故宫是地广人稀、封建落后,要在故宫里面开一条贯穿东西的大马路,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拆掉故宫。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段时间,有人告诉我,他看到这么一个消息,说某个地方有人很认真地拿出了一份具体方案,认为圆明园占地多,太浪费了,说故宫拆掉之后能造多少房子,能解决多少住房问题,这简直是把故宫当成房地产开发地来看了。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有关资料,但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很可怕,这纯粹就像经济动物了嘛。

    解放周末:这是以认真的态度提出了可怕的建议,说明有的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无知,甚至连最朴素的文化感情都丧失了。

    郑欣淼:是这样。我们有些人到了罗马之后,就抱怨说罗马破破烂烂的,没什么好看的。这些人不懂得文化古迹的内涵。文化与文脉、文物、文本是息息相关的,漠视文脉、轻视文物、忽视文本,怎么可能延续文化?

    解放周末:要丢弃故宫的人,是把它鄙为文化的“糟粕”。

    郑欣淼:我很反对有些人一提起民族历史文化,就必扣“糟粕”的帽子。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过去的一切都不好,要加以彻底排斥、否定,都要去搞臭。对传统文化要有科学的态度,要进行扬弃。近代中国文明的确有过一段相对落后的时期,这一点我们不可回避。但是,中国文明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中华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好的。这些基本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建设新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些最深的根基,正是这个根基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

    我们要做的不但不是丢弃传统文化,割裂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而且是要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去建设新文化,去推动新文化的不断革新。

    解放周末: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去建设新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可以让新文化更为深远、丰厚。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塑造了我们今天的面貌,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文化。

    郑欣淼:正是如此,可以说文化是不同国家的人相互区别的基因。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当珍视自身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征,才能保留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解放周末: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认识中国,就是通过中国的文化。一个真正的大国,要有经济实力,也要有文化魅力,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

    郑欣淼:所以说,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就越感觉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感觉到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么说当然不是说故宫就完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进化的象征,是一个物化的历史。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先民的智慧,都体现在其中。故宫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从历史里探求本源,在时代的变迁中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建设新文化的责任。

面对民族文化,万万不能丢了“温情和敬意”

    解放周末:您十分强调故宫的文化意义。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故宫里的一些商业化现象。有游客说,赞助商和小商小贩们把故宫搞得像个庙会一样。

    郑欣淼:我们现在正在改变这种状况。有些是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过去很多带有显著商业标志的东西,我们都已经自己筹款拆除重建了。以前故宫里头的垃圾桶、供游人休息的椅子,很大的商标在上头,难看极了。尤其是那个遮阳伞,那么大的字写在上头,一些游客还很泰然地坐在下面。啊呀,我看了难受极了。这些都下决心换掉了。

    最近反映较大的是一个在故宫搞经营服务的外国品牌,因为它的商业标志太过张扬。当然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考虑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最早还是一位美国游客向我们反映的。而现在,对此反应强烈的仍然多是外国人。

    解放周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美国游客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认识,要比我们深刻。

    郑欣淼:不错。我一直都跟我们的工作人员说,如果你自己对本国的文化都不尊重,又怎么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呢?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以往的历史,应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面对民族历史文化,我们万万不能丢了这份温情与敬意。

    解放周末:那么,故宫人是如何表达对故宫的“温情和敬意”的?

    郑欣淼:以前,国宾车辆是可以开到午门里面的,车子就径直上桥驶过内金水河。大家看了都很心疼啊!怕桥受不了。

    我们跟有关部门说,这条规矩必须得改,车子进入午门后就必须停下,外宾应当步行走过内金水河。当时他们说这已是多年形成的惯例了。我就说多少年都得改!车子长驱直入不是外宾的要求,是咱们自己定的规矩,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文化尊不尊重的问题。最后,有关部门统一把这个老惯例改了。这是在2002年年底我刚上任时做的。

    如果你们2002年来,就会看到神武门门口停满大巴、轿车。我一看,说游客来了想照个相都找不到一块空地,神武门外不能变成停车场啊!我们费了很大劲与各方协调,最后取消了停车场,还神武门一份宁静。原本担心停车难的问题,旅行社不也都自行解决了嘛。

    解放周末: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参观,都需要在稍远的地方下车,然后步行进入。这一段步行的距离,也许表达的正是参观者对文化的敬意,一种文化的分寸。

    郑欣淼:我们管理者更应当首先意识到这种敬意和温情,要想方设法保留、弘扬这种美好的情感,而不是去破坏它。你们能想象吗?过去游人正在神武门里面走,突然一辆冒着黑烟的车从身边驶过,太让人受不了了。这也是我来了以后下的决心,把故宫里头所有的服务车辆都要逐步换成电瓶车。

    解放周末:有的时候,保护就是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观里,文化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重视。

    郑欣淼:对。博物馆是不追求盈利的,它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的、永久性的机构,它的功能在于对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见证物进行研究、收集、整理,特别是为教育、研究、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我们是在守护文化,怎么能利润挂帅?

    过去故宫的厕所也都是收费的,一年光厕所就能“创收”300多万元。现在全部免费开放。以前游客参观珍宝馆,要买一双2元钱的环保鞋,说是保护建筑。有游客问,你们工作人员自己怎么不穿?后来我一了解,这件事情纯粹是少数人发财,我们就坚决废除了这个环保鞋。其实环保鞋不是维护古建筑的根本办法,起不了多大作用,我们要实事求是。

    解放周末:这让我们看到,对故宫的保护是细节的保护。一辆电瓶车、一张椅子、一把遮阳伞,恰恰是这些细节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理念的深刻与态度的虔诚。

    郑欣淼:希望这些细微处的改变,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故宫是属于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艺术文化宝库。故宫承担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使命。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也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能对故宫葆有一份温情与敬意。(高慎盈 黄 玮 吕林荫)

 
 
 相关链接
· 沈阳故宫将展出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作品
· 故宫将扩大开放规模
· 故宫“五一”将展出70余件海外收藏的明代家具
· 故宫珍藏画册《雍正耕织图》仿品问世
· 故宫太和殿将开始300年来首次大修 计划工期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