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谈东北振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1日   来源:辽宁日报

    自2003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初见成效,但还有一些根本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即实施就业优先、竞争力提升、产业集群化、适度多元化、全方位开放、大通道带动、新型城市化和科技人才支撑八大战略。

东北地区有条件建成第四大增长极

    记者:《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对东北地区振兴战略进行全方位研究的,目的是为东北振兴找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出路。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为解决这些问题过去国家也没少给予政策支持,您如何看待过去国家对东北地区调整改造的成效?

    魏后凯: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曾给予了较大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采取财政、信贷、投资等政策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当时,原国家经贸委设立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并确定了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沈阳、哈尔滨等6个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城市,其中有2个集中在东北地区。在“八五”期间,国家对这六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提供国家专项贷款202亿元,老工业基地专项贷款134亿元。1994年8月,原国家经贸委等9部门确定的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有4个集中在东北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国家对这些城市在“增资、改造、分流、破产”等方面实行试点。“九五”计划后期,国家通过实行债转股政策和运用国债资金拉动内需的政策,对东北地区也给予了较大支持。“十五”计划时期,国家又启动了辽宁阜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试点。经过多年努力,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政策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魏后凯:主要是在战略思路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就工业论工业,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单纯看成是工业的调整改造;把工业的振兴与国有企业脱困等同起来,只重视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脱困,而忽视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对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比较重视,而忽视观念转变、机制和制度创新,忽视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而相对忽视市场和民间力量的培育;在对外开放方面缺乏像广东、上海浦东那样的重大举措,忽视了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记者:很明显,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不单纯只是工业的振兴,更不能简单理解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脱困。解决当前东北面临各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魏后凯:就是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非仅仅是振兴工业,而是全面振兴整个地区经济,涉及到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从国内外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单纯是企业脱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了全面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了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才有能力来解决日益暴露的各种问题。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应走出就工业论工业和单纯强调国有企业脱困的误区,以加大改革开放为契机,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为主线,把着眼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上。

实现经济转型要把握四个基本点

    记者: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既有能源、矿产、水土、人才、技术等要素优势,也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科技教育优势,但也有诸多缺陷和劣势。

    魏后凯:东北地区的主要劣势是观念落后。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劳动就业观念落后,“官本位”和政府随意干预现象严重,机制不活。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社会包袱沉重,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活力不足,体制滞后。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至少要比东南沿海地区落后10-15年。

    针对东北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逐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将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记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新型产业基地有哪些要求?

    魏后凯:实现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产业的转型,也包括机制和体制的转型,更包括观念的转型,即观念的更新。其中,观念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机制和体制转型是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产业转型则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是观念转型、机制转型、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的综合体,四者缺一不可。很明显,如果观念、机制和体制不改变,单纯的产业转型将难以取得成效;如果产业不转型,其经济转型将会缺乏支撑。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这种经济转型,就必须把握四个基本点:首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一定要走出过去单纯强调国有企业脱困和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为主线。

    其次,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适度多元化,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不能再走外延式扩张的传统发展道路,而应该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走内涵式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关键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各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适度多元化、集约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

    记者: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决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定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魏后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思路就是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就是要从过去以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脱困为核心,转变为基于扩大就业和提升竞争力的东北经济全面振兴战略。当前,应着重实施八大战略:

    ——就业优先战略。东北应该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在投资的导向上不能单纯强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一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为重化工配套的相关产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妥善解决目前拖欠严重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障覆盖面低的问题,相应降低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承担比率,鼓励各类人员投资创业,扩大就业机会。

    ——竞争力提升战略。今后要发挥基础设施、产业工人、人才储备和重化工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依靠制度和科技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合各方面资源,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完善产业链和地方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集群化战略。目前,东北地区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及相关部门大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阻碍社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也对民间资本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东北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虽然解决了产业的集聚问题,因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真正的产业集群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应重点构筑原材料及后续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适度多元化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重点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处理好资源性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的关系,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建成产业适度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较强、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实现产业分工的外部化。

    ——全方位开放战略。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东北,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鼓励外资特别是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扩大服务业开放;扩大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率先在大连、绥芬河等地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工作;加强与内蒙古东四盟(市)的协作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打破条块分割,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构筑面向东北的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相互开放和联合协作。

    ——大通道带动战略。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扩大开放的角度看,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必须实行大通道战略,即在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港通道的基础上,逐步打通和完善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港、长春-吉林-珲春-扎鲁比诺港通道以及建设东北东部铁路,构筑东北地区出海的四大通道体系。还必须要有一个能真正带动东北经济发展的“龙头”,大连能担此重任。

    ——新型城市化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突出城市的特色,把城市文化和特色融入到城市规划尤其是景观规划和颜色规划之中;重视城市效率,着眼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建立消耗低、能耗低、排放少、效益高、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构建宜居城市。

    ——科技人才支撑战略。当前东北地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各种科技资源没有有机整合形成合力。而人才问题主要不是总量,而是结构和制度问题。在今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破条块分割,通过培育市场、打造平台、完善网络、加强合作和健全服务体系等途径,推动东北地区各种科技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高慧斌)

 
 
 相关链接
· “品牌万里行”活动之一“东北振兴品牌行”启动
· 宝钢超过2万吨彩板扮靓20个东北“振兴工程”
· 银监会: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东北振兴
· 世界银行建议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东北振兴
· 从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 中国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 财政部将加大对东北振兴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