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9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为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在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仅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应该予以积极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2005年、2006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就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举措。其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根据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情况,中央财政提出“民办公助”的建设思路,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点。“民办公助”围绕探索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这一中心,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和基层水管单位为载体,建设与管理并重,投资与投劳并举,在增加投入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妥善解决了以往管护缺位的难题,大大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

    试点一年来,由于针对性强、措施得当、责任到位,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有效调动了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3.14亿元、农民投入11.64亿元。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试点成效显著,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使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随着项目区灌溉用水效率的普遍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生态效益也得以初步显现。工程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以及建后工程的自主管护方式,在有效避免以往农忙争水纠纷的同时,还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如此,重庆、四川等地通过“民办公助”方式新建或改造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更是成功经受了今年大旱的严峻考验。

    据四川省典型调查和粗略估计,在今年特大干旱中,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单产,比同等条件非项目区高出30%至40%,减少经济损失超过50%。试点的成功充分证明,以“民办公助”形式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理念是准确的、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著的,不仅初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建设农田水利的新途径、新机制,也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当前,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共识已经初步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新办法也已初步成型。我们应当积极把握这些有利条件,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做好这项重要的工作,一是要扩大“民办公助”试点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以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小型灌区灌溉节水改造为重点领域,同时确保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优先改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要强调规划的指导性与约束性,通过规划摸底排查,使规划成为安排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克服项目安排的盲目性,并注意将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共同发挥工程效益;四是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程建设与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在建设上,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推行公示制、业主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建设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检查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在管护上,则要通过催生和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运行维护责任,并注意总结和继续探索各地涌现的新的管护模式,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缺位的问题。(经济日报评论员)

 
 
 相关链接
· 青海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