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想人民群众所想 丰富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不光是要被动地去满足它,在更深层次上,还需要主动地创造它,这样才能真正地想人民群众所想、乐服务对象所乐,丰富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满足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后,人们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饮食需求满足后需要满足娱乐需求。这几年,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显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好兆头。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上的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比如,农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也会有差别。农民的文化需要要符合农民“易于得到、易于欣赏”的需求特点,电视、电影、广播、文艺演出皆可,而市民的多样化要求则要高。所以,国家权威机构日前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足度要比市民高出10个百分点。

    过去,我们不知道、也不注意细分人群,而是清一色地统一供给,是典型的“要你”接受,现在应当变成审美欣赏和文化休闲的“你要”。两个字换个顺序,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和文化部门的责任更大、更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提供公共性文化产品文化和服务,适应并确保以纳税人为主体的全社会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价值取向。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提供差别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市场主导,应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人群的高层次、多样化消费倾向。这是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出现后的一种新情况,所以,中央近几年要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必须协调发展。

    在强调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娱乐需求,又充分认识政府主导公益性文化、市场主导经营性文化后,我们会发现,文化需求是可以满足的,也是可以创造的。掌握这一特点,在当前十分重要和必要。好莱坞的电影等西方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在市场消费领域的文化创造。所以,文化产业在这些国家被叫做“创意产业”,即想方设法通过吸引你的眼球,更多地从消费者处获利。

    针对人群的潜在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予以分析、开发,定向制造的文化产品和创新的文化服务,是文化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新门类。创造需求,驱动隐性、潜在的文化需求,在我国,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一点,我们刚刚有所认识,需要得到更多人,特别是直接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人的认同。

    例如,湖南电视台的“超女”比赛,吸引数以亿计的观众观看电视、参与投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这一现象与其说是文化现象,不如说是经济现象。过去,我们看演出多是坐在剧场里,静静地欣赏,最多拍拍手,而像长沙、南京和南通等地如今出现的“新”剧场,节目雅俗共赏,观众可以自由出入,在主持人的全力调动下,场上场下互动,气氛十分火爆,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能够减除白天工作的压力和烦恼。据说,游戏软件的开发商是千方百计地把玩者的“胃口”吊起来并延续下去,这样才能多赚钱。看来,创造文化市场需求,有一条经验是共同的,那就是尊重和强化“你这个个体”、“你们这个群体”的主体意识,吸引“你”、“你们”的眼球和参与。这一点,值得政府文化部门的管理者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重视和参照。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新的涵义就是文化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区域化,文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事业概念。面对西方文化的激流勇进,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加快创造的步伐,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江苏南通市文化局局长 黄振平)

 
 
 相关链接
· 沈阳“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
· “西藏文化展”10月1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
· 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数十位文化名家"相约西子湖"
· 第九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将在安徽举行
· 杭州将于10月12-16日举办印文化博览会
· 公安部“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演出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