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最近频频报告一些自主创新成果,如龙芯等,这是大好事,有助于解决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但主要是技术方面的。我觉得科学方面的成果不多,自主创新强调得不够,支持得不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周俊表达了希望重视科学自主创新的观点。
周俊认为:“以中国企业现有的实力与意识,还不太可能支持科学自主创新。而科学的自主创新,需要鼓励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者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探索一些未知事物、发展或推翻一些看似已经解决的科学结论,鼓励他们根据新的原理研制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装备,积累国家需要的基本资料等等。正如施履吉院士所指出的,要允许科研工作者标新立异,运用巧妙的方法严格验证,突破前人一些看似成熟的结论。”
“但现有的科学运行机制做不到这一点,功利性比较强。现在科学界喜欢追风,搞'糖炒板栗现炒热卖’!”周俊以自己了解的植物石油领域为例,“一听我国要能源多元化,大家就一窝蜂地上其他能源,因为有钱。现在,生物石油大概有十几家在搞,水平差不多,只有一两家比别人快走了几步。说实话,有几家做就行了,虽然一家做不行,但十几家做就劳民伤财了。不如这样,当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组织一次公证评估,优胜劣汰。”
周俊说:“现在的科学经费大都由国家出。申请经费时,你必须说出这个项目的科学意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说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的项目做下去,只能出二三流的成果。因为能够明确科学意义和技术可行性的只能是前人做过的,或者跟着外国人做。如果真正是自由探索,那他没法填写项目书,也就没法申请到经费。
“科学运行机制一定要留下这样的自由探索空间:他提出一些新观点或假说,只要不是胡说八道、不着边际,只要他是在勤恳地探索,就应该得到适量的支持,甚至允许他得到一些负结果、允许他失败。领导部门不要老让人家汇报进展,否则下面只能穷于应付。
“我们不妨学习国际上一些巧妙的做法,比如测定DNA、蛋白质序列等。它们对科学作出了很大贡献,都得过诺贝尔奖,但花钱不多,干得巧。”
周俊说,对一些中青年科研人员支持适当的经费,使之有一定的科研条件、有体面的生活条件、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才能有科学上的发现,才能有真正的自主创新。(科学时报 易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