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上海政法学院徐世甫博士就“网络安全”答记者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前不久,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了“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120余位学者、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网络安全”问题也首度进入专家们的视野,并引起重视,也因此有了这篇笔者与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徐世甫博士的对话。

    网络繁荣下的阴影

    笔者: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表明,1997年10月我国的网民只有62万,到今年6月,已达1.23亿。网络在普及,但如影随形的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越严重。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在2004年一年,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4686件。作为城市安全方面的研究者,您怎么看“网络安全”?

    徐世甫:我们所说的“网络安全”,是指作为网络主体的人不得对网络客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种客体既包括网络中的他人,也包括网络的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网络”,指单纯的计算机网络,并不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传播媒介而形成的网络。

    笔者:这种“不安全”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也是由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别所决定的吧?

    徐世甫:是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技术在出现漏洞和修补漏洞的博弈中不断发展,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打上“安全补丁”。

    不过,网络的安全隐忧,并不完全指技术手段,也包括非技术手段。不少网民通过网络传播一些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这就可能对其他网民,特别是缺乏辨别意识的青少年造成极大危害。

    虚拟网络与现实无法割裂

    笔者: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网络安全毕竟还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为什么你觉得它会延伸至现实社会,甚至对一座城市的平安建设产生影响?

    徐世甫:随着网民的急速增加,虚拟与现实生活越来越难以割裂,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一座城市的管理都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就不仅限于网上虚拟生活。现在很多银行、税务、交通、通信等经济系统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办公,一旦有“黑客”对这些系统的基础设施进行攻击,城市的网络安全便会处于崩溃状态。网络缺乏安全就像使用不加锁的储物柜存放资金,网络像用公共汽车运送钞票,用“邮寄托收”的方式传送资金。资金若处在无保障的情况下,还谈什么企业发展呢?

    比如,2005年美国超过300万的信用卡用户资料外泄,导致用户财产损失。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先后成为黑客们攻击的对象,设计了类似的网页,通过网络钓鱼的形式获取利益。而这一现象正在以每个月73%的数字增长,使很多用户对于网络交易的信心大减。

    政府监管应尽快跟进

    笔者:根据您的研究,您觉得对上述问题如何遏制?

    徐世甫:我认为,网络安全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靠政府的监管。以网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府机关通过政策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对信息污染、网络侵权、犯罪行为等进行禁止或限制的监管活动。

    最直接一条:突破技术上的漏洞,切断威胁网络安全最直接的通道。这就需要“以技治技、以技管技”,确保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安全,自主研制预防和控制网络安全的最新保障技术。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法规,建立一支由网络专家、犯罪专家、心理学家等组成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专业队伍。

    笔者:从国际上的网络安全维护来看,有没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徐世甫:国外的网络安全维护也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他们的一些组织架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美国的“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法国的“信息系统安全中央局”。我国在1998年设立了相关的监察局,但是因为投入不够,一些网络警察的设备很差,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另外,我还想特别强调:虽然网络安全的初期阶段需要更多依靠政府的监管,但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还需要全民参与。因为,作为网络主体的人,是城市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张晓露)

 
 
 相关链接
· 中国银联将建“防盗门”保障电子支付网络安全
· 上网者需注意的十大网络安全提示
· 我国将通过技术防范和内容净化维护网络安全
· 政府网站频遭"黑客"篡改 网络安全制约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