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国企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7日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可以用“又快又好”来形容,“快”是保持了一定的速度,“好”是利润等几个质量指标增幅在全国都走在了前面。河南省如何保持住这一成绩,使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记者日前走访了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

    记者:在前不久连续召开的省管企业负责人会议、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和全省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座谈会上,你都反复表达了一个意见,河南工业战线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多发现问题,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史济春:虽然河南工业经济上半年数个指标都处在全国的前列,但并不意味着河南工业的运行就十分健康而没有问题了。相反,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河南的工业得以持续高速高质量地发展。不是说我们要居安思危,而是没有安可言,要枕戈待旦,丝毫松懈不得。

    记者:你对河南省工业发展作怎样的评价?

    史济春:一是工业总量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今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呈逐步加快趋势,从3月份起连续6个月单月总量超过3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前8个月,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08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27亿元,增长4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04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增长7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8%提高到5.3%,经济发展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今年以来,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等6大优势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河南工业发展的亮点。1至8月份,六大优势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308.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0.2%,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钢铁、水泥、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钢铁板材比、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和中高档纸同比分别提高了10、12和8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上半年,永煤、豫光等企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新安电力、伊川电力、金龙、风神、一拖等企业增长超过40%。

    三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2003年到2005年,城镇工业累计投资3391亿元,年均增长60%,建成了一批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自去年6月份以来陆续投产的474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增销售收入560多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各地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竞相发展工业的局面已经形成。前8个月,16个地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24%之间,洛阳、鹤壁增速超过25%。

    记者:你所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史济春:一是结构优化的任务艰巨。

    河南工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新投资工业项目仍然多集中在少数几个资源型和初加工行业,整体质量偏低。二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几年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企业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速上下游企业的分化,挤占企业盈利空间,对炼油、电解铝、有色金属加工、钢铁、化工、水泥、化纤等行业的影响较大,一些处于盈亏边缘的企业可能陷入亏损。三是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滑。受全国范围内产能集中释放的影响,玻璃行业发生亏损;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炼油企业出现了大幅亏损。由于一些国有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慢、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比较粗放,整体效益水平较低,一些企业效益下滑。

    记者:又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史济春:关键点之一是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国家加强调控作为加快发展和调整的新机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实现更好地发展。抓紧实施6大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有优势的产业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集中支持省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引导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启动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科学规划一批高水平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新上项目质量。加强对新上项目的环境、安全、能耗、资源综合利用和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的审查,防止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上马。

    关键点之二是要加强对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引导。钢铁、铝、水泥、煤炭、电力、铁合金、焦炭、电石、纺织等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其中不少是河南的传统优势行业。要在继续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2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20吨及以下炼铁转炉电炉、以煤为直接燃料的耐火材料窑炉、普通水泥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的项目建设,抑制低水平盲目扩张。

    关键点之三是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以资产、资源、市场和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记者:几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河南工业取得的成就,工业经济的微观主体包括国有企业特别是省管企业在其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你提出河南企业要强筋健骨,肩负更大的责任,那么这些企业还存在哪些不足?

    史济春:的确,河南的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要完成新的更艰巨的任务,就必须有更健康的肌体,有更强的竞争力。河南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体制转轨没有彻底完成。企业资本结构还比较单一;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仍然滞后,一些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效率低下。企业的内部分配机制还不合理,平均主义依然存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一些企业投资、担保等重大决策失误较多。

    其次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多数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企业生产线刚刚建成,产品的市场就接近饱和,不得不进入同行业价格大战的行列;不少企业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支撑力较弱。虽然不少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但基础薄弱,缺少技术储备,没有强的研发能力。

    第三,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内控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记者:壮大企业的实力,需要抓好哪几项工作?

    史济春:一方面是企业改革问题,这是河南整体工业体制转轨的中心问题。国企要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手段加快重组步伐。

    另一方面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方面,河南企业比较突出的是如何尽快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要加大技术科研费用的投入力度,要让企业意识到,今天技术的投入多一分,就意味着在明天市场上多一分的收获。加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科学管理、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王胜颜)

 
 
 相关链接
· 安徽召开国企改革会议 要求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
· 黑龙江省国企改革推进势头良好 改制面已近九成
· 国资委主任:三年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成效明显
· 温家宝主持常务会研究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工作
· 辽宁省长张文岳调研本溪国企改革和棚户区改造等
· 安徽明确国企改革目标 将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