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与增长方式转变
——正确认识经济高位运行中的产能过剩
主要观点
当前,产能过剩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在经济高位运行中产生的,是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进口和出口的矛盾相互作用,成为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而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进口和出口的矛盾,则都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所致。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产能过剩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影响经济均衡运行,而且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那么,产能过剩是怎样产生的?导致产能过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又应该怎样加以化解?
产能过剩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在经济高位运行中产生的。西方国家的产能过剩一般是由经济萎缩所致,而我国经济运行较长时期处于高位,产能过剩是在高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回过头来看,产能过剩的出现早有苗头。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就是由于大量产品不为市场包容所致,实质上就是产能过剩制约着投资增长。由于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产能过剩为供给过剩所掩盖,而供给过剩或需求萎缩又通常被认为是暂时性的,不易引起重视。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在10%左右,但市场容量并未相应扩大,不但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越来越多,而且被迫闲置的生产能力几乎遍及各个产业,供给过剩已明显转变为产能过剩。可见,产能过剩不是一夜之间才有的,其产生、扩展和蔓延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产能过剩首先出现于消费品生产部门,然后蔓延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上世纪90年代,有3年出现了两位数的高通胀,另外的7年市场皆相当疲软。不过,当时主要是消费品市场疲软,生产资料市场还比较兴旺。然而,近几年生产资料市场也趋于疲软。2005年,鉴于生产资料销售额相当于消费品销售额的3倍,又考虑到一向旺销的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等生产资料已出现滞销,有关部门作出了供给过剩已从消费品市场扩展到生产资料市场的判断,亦即供给过剩已经转变为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反过来不但会加重供给过剩,而且会迫使市场价格下降。
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
产能过剩的产生,是经济运行内在矛盾不断加深所致。最近一个时期,引人关注的深层次矛盾,一个是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交互作用,共同制约着经济运行,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投资和消费的矛盾。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属于分配关系,是国民收入怎样分解和使用的问题。反映在市场上,又表现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国民收入如何分解和使用,基本上决定着供求关系的形成。所以,投资和消费的矛盾,不仅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而且很容易造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失调。在投资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种关系双失调的情形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这是由于:首先,投资和消费的性质与作用不同。投资由储蓄转化而来,它提供产能和产出;消费来自收入,它形成需求。消费性需求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原动力,而且决定着对经济运行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市场容量。正因为如此,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才成为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投资倾斜,消费增长受到严重制约,进而迫使市场容量趋于相对萎缩。市场容量的萎缩,既是投资挤压消费的必然结果,又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表现。产能过剩是在投资率持续提升而消费率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产生的。其次,投资总量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调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目前投资结构的失调,既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也表现在工业部门内部的投资结构上。多年来,商业性投资(包括引进外资)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投向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很少。在工业部门内部,商业性投资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工业,过度向重化工业倾斜。2003年—2005年投资增长率平均高达30%左右,而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增长率又分别是总投资增长率的数倍。投资率的连年上升,意味着投资总量相对于消费总量已经过多。投资总量失调,经常是在投资结构失调的情形下出现的;反过来,投资总量失调会进一步加重投资结构失调。投资总量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调,二者互为因果。如果说,产能过剩源于投资率的步步升高,那么,产能过剩的扩展和蔓延,就是在投资总量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调的因果联系中日益凸显于市场的。
进口和出口的矛盾。出口仰仗外需,出口增长会缓解内需不足的压力。然而,进口要靠内需来容纳,进口增长必然增加国内的供给,增大内需不足的压力。进出口矛盾导致产能过剩的过程,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交替上升,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失调。一般来说,出口迅速增长有利于缓解内需不足,但大量商品出口必然伴随着大量商品进口,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交替上升,进而带来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40%,2004年达到70%以上。经济运行应基本立足于内需。外贸依存度的陡升,表明近年来经济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外需,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呈现失调。二是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交替上升,加剧内需的结构性矛盾,使生产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的关系失调。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内需求本来就不足,进口依存度的提升必然加剧内需不足的矛盾,甚至使消费性需求萎缩;另一方面,出口增长带动的是投资增长,而投资增长带来的主要是生产性需求,消费性需求必然相应萎缩,从而使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失调的矛盾趋于严重。这就加大了产能过剩的范围与程度。
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
经济运行包括三个层次:速度、结构和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任何经济结构的形成都立足于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制于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进口和出口的矛盾,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但它们不是根本性原因,因为它们都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所致。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不能适应经济高位运行的要求,才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投资和消费矛盾的加剧源于粗放的增长方式。从理论上说,投资和消费是互为条件的。投资提供产能并带来产出,为消费准备生产条件;消费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之需要,并形成市场需求,为投资准备市场条件。近年来投资和消费的矛盾不断加剧,究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投资和消费矛盾的调节。一方面,粗放型增长是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必然要依靠大量增加投资来拉动增长;另一方面,粗放型增长又是低效益的增长,经济效益低又必然制约居民收入的增长,进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是导致投资率不断攀升、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深层原因。
进口和出口矛盾的加剧源于国内供求矛盾的加深。从理论上说,进口和出口的关系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上的反映。经济运行应立足于内需,在此基础上,一旦国内市场上需求不足,就可借助扩大出口予以缓解;如果国内供给出现短缺,则可借助扩大进口予以缓解。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形却是,尽管外贸依存度居于高位,但供求矛盾并未缓解,反而不断加深。同时,进出口矛盾也在加深,表现在:虽然出口依存度带动进口依存度连年上升,但内需不足的压力却始终未能缓解。原因何在呢?进出口矛盾源于国内供求矛盾,是国内供求矛盾的派生形态。供求矛盾是在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的情形下产生的,其化解主要依赖于对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调节。适当调节进出口关系有助于协调供求关系,但这只能起辅助性作用。基于进出口关系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可以认为,进出口矛盾的加深也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所致。
改善宏观调控,化解产能过剩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科学分析产能过剩的性质和特点。应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认识产能过剩产生、扩展和蔓延的过程,切不可就事论事。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在经济高位运行中产生的,而决非经济萎缩所致。经济高位运行虽然带来了产能过剩,但它同时又为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准备了必要条件。
全面准确地把握产能过剩的成因。既要深入分析投资和消费的矛盾,又要深入分析进口和出口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不但相互结合,而且具有不可分离的联动关系。比如,一旦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就会波及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进出口关系也会失调。反之,进口和出口的关系失调,就会波及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也会失调。当前,急需压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但必须同时相应调整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而不可进行逆向调节。
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调节重点。既然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那么,要化解产能过剩,就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点。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有所放缓,这是需要付出的代价。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保证增长方式转变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应把握好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关系。
把握好调节的进程和力度。产能过剩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调节的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抑制、缓解和化解。各阶段调节的力度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投资和消费、进口和出口这两种经济关系的调节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相适应。只要把握好调节力度,产能过剩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闻 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