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地方政府工作的改革创新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推进地方政府工作的改革创新,应从现实条件出发,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目前,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处在核心位置的是地区生产总值。单纯或过分强调地区生产总值,容易导致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重要素投入、轻技术创新的倾向,进而带来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应当看到,对一个地区发展的评估,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对一个单位或企业的评估,因而不能简单地用某一个或几个指标来衡量,而应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因此,在地方政府改革创新中,应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改变片面以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做,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和各级干部的短期行为。
改革行政审批方式。近年来,各地在改革政府行政审批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减少行政审批的内容、建立行政审批大厅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审批大厅普遍存在“体外循环”的问题,原因是有些应进入大厅办公的部门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愿意进入,而把实质性审批权力留在原办公地,结果造成“一站式办公”名不副实甚至“多一站”。当然,行政审批也并非越少越好,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审批的项目一定要严格把关,而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审批的则要坚决放开。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审批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应根据近几年行政审批改革的实践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同时,划清审批与监管的责任,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域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对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将开放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招商引资,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外援上,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等为代价引进一些只能带来短期利益的项目,是不利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问题上,地方政府应特别注意转变观念和思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强化科学管理工作。加强科学管理是创新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不少政府部门和单位存在着管理不科学、不严格的现象,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而且损害自身形象、影响社会风气。推进地方政府工作创新,应当把加强科学管理摆到重要位置,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合理的职能划分、有效的绩效考评,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履行技术进步责任。推动技术进步是创新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担负着推进本地区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责任。应将能源消耗下降、环境压力减轻等指标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促使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责任,把促进经济发展与推动技术进步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葛海鹰 辽宁省鞍山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