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提出“零就业家庭”的目标需要一定的勇气,更需要相关部门以高度关注民生的态度,通力协作且坚持长久。无论何时,我们必须牢记,只有百姓的日子过安稳了、富足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12月25日《人民日报》以《固本之政暖寒门》为题,报道了辽宁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读来让人备感欣慰。
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当年底,辽宁14.3万户的17.5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今年前10个月,又有3.4万户“零就业家庭”受惠。如今,辽宁省“零就业家庭”数保持动态为零,一套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报道指出,辽宁省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固本培基”工作。
近年来,以送温暖为主题的为民办实事活动在各地持续升温,各级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活动,温暖着广大困难群众的心。一些地方着力建立为民解难、为民解忧的长效机制。辽宁省努力开展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即是这样的典型。
正如报道所言:就业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生活陷入困境、有就业能力和需求的百姓家庭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劳动关系的调整,一些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家庭生活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成了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尤其是部分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体弱多病等现实情况,就业问题更是突出。还有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失业,生活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一个就业岗位,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生活的重大转机。
让百姓生活无忧,各地在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更不能忘记从治本之处着手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将关注民生的目光聚焦在就业问题上,调动各方资源,出台政策措施,让劳动者能够靠自己诚实守法的劳动开创新的生活,既抓住了解决部分贫困家庭基本生计的根本,也体现了政府对民生责任的担当。
正如报道中辽宁省相关决策者所认识到的,政府是促进就业的责任主体,必须将公共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众。这使得“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在操作上不再是为民解难的权宜之计,不再是简单的施以援手为民办好事的举措,而是实实在在地纳入到了各级相关部门执政为民的工作日程之中。为此,辽宁省出台了25条“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意见,涉及登记申报、开发就业岗位、优惠政策、源头控制、社区援助、监督考核等六大方面。全省先后开发出30多万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群体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人都不为温饱发愁,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应该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绩。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提出“零就业家庭”的目标需要一定的勇气,更需要相关部门以高度关注民生的态度,通力协作且坚持长久。无论何时,我们必须牢记,只有百姓的日子过安稳了、富足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郭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