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
一个星期之内,国务院就保障市场供应工作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说明中央对这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几个月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投入足够力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保质保量地抓好生猪等副食品生产和供应,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确保市场繁荣稳定地发展。
市场供应尤其是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商品供给工作,事关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各级、各地政府应当着力做好的一项日常工作。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生产方式、消费结构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政府的市场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今年以来,各地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以及许多城市住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其中有农副产品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因素,也说明各地生产建设发展的协调性、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各地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面对新一轮市场价格波动,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分析研究改革开放、生产建设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关系,按照中央既定的政策措施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工作,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部署的预见性、措施的有效性,促进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当前要针对市场价格波动的特点,坚决执行国务院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把握市场保障工作的主动权,严肃查处各类扰乱市场秩序、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保障市场供应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希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物价异常波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要着眼市场长期稳定地发展,建立健全投入增长、科技支撑、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既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