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概况 国家机构 政府机构 法律法规 政务公开 政务互动 政府建设 工作动态 人事任免 新闻发布 网上服务
文 字 
[主持人]今天是中国政府网开通以来的首场访谈,非常感谢几位来作客。我想大家对10月8日发生在巴基斯坦的里氏7.8级的大地震肯定还心有余悸。但是您有所不知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地震发生地的国际救援组织,并且出色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救援工作。我们今天的访谈就请来了这支救援队的几位成员,跟大家聊聊这次难忘的经历。 [2005-10-26 14:06:05]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几位嘉宾是:中国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本次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赵和平,中国国家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本次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兼新闻发言人黄建发,本次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急救队员刘亚华。欢迎几位! [2005-10-26 14:09:54]
[施罗德基金]赵局长,距离10月8日已经半个月了,我们的救援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救援任务离开,大家很关心巴基斯坦震区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2005-10-26 14:11:53]
[赵和平]首先我代表中国地震局、代表中国国际救援队感谢中国政府网和广大网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关注和爱护。各位网民可能也有所了解,在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地震以后,对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向我们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尽可能提供援助的决定,包括物质上的、资金上的,还有在第一时间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实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这次实施救助当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重灾区巴拉考特的救援队,包括成功营救出7名幸存者的搜索营救行动,医治了590多名伤员的医疗紧急救助行动,同时进行了灾难评估,这些都受到了巴基斯坦方面和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救援队高度的好评。当然,我们从20日回国以后,一直十分关注着巴基斯坦灾区的情况。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巴基斯坦灾区尽管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救助,而且救灾工作越来越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当时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灾区灾民如何过冬的问题,缺少帐篷和毛毯。还有因为受伤或者温度变化等等生了病的灾民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医治。根据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灾区还需要这方面的援助。 [2005-10-26 14:12:22]
[主持人]我们国家会不会继续对灾区实施援助? [2005-10-26 14:13:40]
[赵和平]中国政府肯定会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必要的的援助,物质的、医疗的以及专家等各方面的人员。一方面根据灾区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巴方的意愿,同时也要根据我们的能力。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政府肯定将继续向巴基斯坦灾区提供援助。 [2005-10-26 14:14:27]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第一时间,第一时间是多长时间? [2005-10-26 14:15:12]
[黄建发:]第一时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地震发生完了以后,我们大约在一个小时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做了初步的评估,尽管当时媒体对死伤人数报道的不是太多,但是我们初评估就是灾难非常严重,我们通知了联合国,日内瓦时间是早上。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我当时和赵副局长通了话,国际救援队作出反映,我记得是第四支队伍做出待命状态。到了灾区以后,我们正式接到通知七个小时以内就出发了,在不到50小时以内到达重灾区,到达重灾区以后比巴基斯坦军方还早到一天。 [2005-10-26 14:15:34]
[赵和平:]在路上包括6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和14个地面通行时间。 [2005-10-26 14:16:39]
[黄建发:]还包括3个多小时的物资装卸。 [2005-10-26 14:17:10]
[离散家鼠:]巴国人民和巴国政府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如何评价?救援队为何不继续留在巴基斯坦?这次我们一共救了多少人? [2005-10-26 14:17:38]
[赵和平:]总的概括起来,对我们评价很高。具体的举几个例子。第一,巴基斯坦当地政府官员、救灾军队和老百姓他们一直认为中国是他们真正的朋友、好兄弟,具体体现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他们自己军队还没有到达的时候我们就赶来帮助他们。第二,我们救援队到了以后,我们这些队员的出色表现和救援当中产生的实际效果,使他们也认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确实是实实在在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帮助他们来战胜灾难的。比如说我们救出幸存者和医疗受伤者,他们都是很感动的。同时在很多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意义上的救援行动。比如我们要帮助他们提供合适的意见、建议,帮助巴基斯坦军方进行现场救灾协调,给他们出主意乃至恢复重建的主意。巴基斯坦不止一个群众到现场来说中国是好兄弟,只有中国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真心帮助他们,所以他们为有这样的好朋友感到十分自豪。在伊斯兰堡我们向巴基斯坦高级官员通报了情况以后,巴基斯坦一位部长级的官员对我们评价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功绩怎么来感谢都是表达不尽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事迹应该刻在金牌上,让它流传下去。我想刘亚华医治了大量的伤病员,而且当地的女伤病员必须女医生来医,我想她应该能得到第一手的评价。 [2005-10-26 14:18:22]
[主持人:]你跟伤病员打交道是最多的,医完他们,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 [2005-10-26 14:19:43]
[刘亚华:]我们作为医疗人员接触到大量的伤病员,他们的伤都是由地震造成的外伤或者感染引起的,他们很痛苦。我们在处理的时候,他们非常相信我们,他们一照面根据我们衣服上的China,他们会高兴的说China、China,跟我们说明病情。比如有一个丈夫过来,他看完病以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帐篷里等着我们医疗救助,我们处理完账篷里的伤病员以后,尽我们可能的到避难所去帮助他的家人。我记得有一家人,我们连续三天帮助看病,当最后一次时,他们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们,中巴友谊他们第一次的深刻感受到,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2005-10-26 14:20:28]
[主持人:]无论是政府、军方还是人民,对我们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2005-10-26 14:22:31]
[报国忧无门:]各位嘉宾,你们好!首先,为你们在巴基斯坦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我想问的问题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发生地震后,不到13个小时就整装出发,行动之快令人难忘,它是一支常设性的队伍吗? [2005-10-26 14:22:55]
[赵和平:]是的,是一支常设性队伍。这支队伍正式组建于2001年4月27日,它由搜索营救队员、医疗救助队员、地震工程方面的有关专家三部分组成的。这支队伍组建以来,已经先后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执行了4次国际救援任务,在国内也实施了3次的救援任务。 [2005-10-26 14:23:24]
[报国忧无门:]中国的国际救援机制大体上是怎样一种机制? [2005-10-26 14:23:45]
[黄建发:]我们的机制有应急预案,对预案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从地震部门来讲,我们的预案工作比较早,从1988年开始就制定了应对地震应急预案,从全国来讲是从“非典”以后。从今年来讲,国家在各个系统、各个部门比较系统、完整的制定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内出现大的灾情怎么处置,各个部门的职责是什么。一个是国外出现大的灾情我们怎么处置,各个部门的职责是什么,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根据应急预案来启动的。比如这次巴基斯坦的地震,这个预案启动以后,迅速通知国际救援队处于待命,大家根据职责要求,各方面的人员同时开始行动,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出发。同时跟联合国的一些机构进行联系,包括巴基斯坦政府是不是有这个需求,如果有这种需求我们就派队伍去,如果没有这种需求,队伍就不一定派出。 [2005-10-26 14:24:35]
[赵和平:]国际救援是一种国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多部门协作执行的机制。大的灾难发生以后,首先是一个反映。这个反映包括多方面的。还有就是受援国的要求,受援国提出这个意向,接受我们的援助,我们才可以去进行援助。一旦这个程序启动以后,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队伍的组成以及程序报批,还要履行相关的手续,海关、检疫等,所以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体制。 [2005-10-26 14:25:45]
[主持人:]这种救援机制是不是已经是约定俗成的? [2005-10-26 14:27:57]
[黄建发:]它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第一,要满足灾区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比如灾难发生以后,马上开始搜索营救工作,这非常重要,这个时效性很重要。这次有些队伍反应比较慢,在机场滞留时间比较长,他们在路上,结果巴基斯坦政府就告诉他们,我们不需要你们这支队伍过来,他们就打道回府了。第二,国际救援队伍去要自给自足。你到那儿是帮助灾区政府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给它增加麻烦。所以一般来讲,队伍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要自己解决,一般时间长度是7到10天。 [2005-10-26 14:28:22]
[刘亚华:]我平时就是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在急诊科工作,从事的是急诊方面的内容。在地震发生后,地震局这套应急体制启动,我们根据地震当地的情况准备一些药品以及预防一些传染病,队员自身保障。 [2005-10-26 14:30:01]
[赵和平:]刘亚华是武警总医院的,她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平时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拿出很多时间参加这个队伍的训练和执行这个队伍的任务,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参加国际救援队的。 [2005-10-26 14:30:36]
[主持人:]刘大夫,你是自愿入队吗? [2005-10-26 14:31:19]
[刘亚华:]我入队时间两年了,救援队是2001年4月份成立的,我入队之前知道这个救援队的事情,而且我愿意参加。我们医院的领导,也就是医疗方面的负责人经过筛选,找我谈话,当时他就问我,你愿不愿意接受这项艰苦但是很光荣的使命。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2005-10-26 14:32:00]
[赵和平:]从外地回北京的火车上接到出队的命令,下了火车直接赶到机场出发的。 [2005-10-26 14:32:24]
[刘亚华:]是,要放下所有工作。我觉得作为一个志愿者或者个人来说,危险性是很大的。但是作为这么一个团队,尤其是经过平时演练和去年印尼海啸的实战,我觉得在这个团队里,保障性是很强的,尤其是作为女性。 [2005-10-26 14:33:02]
[赵和平:]实际上每次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不仅仅是艰苦,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比如去年年底到印度尼西亚去救援,在那儿面临的潜在危险,一个是爆发流行传染病的危险。在当地,反政府武装是很活跃的,它是一个自治区,政府军老跟他们交火。我们这次到巴基斯坦面临着余震的威胁。每次到灾区很重要的就是卫生防疫,我作为队长,对这些问题始终感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应该说我们这支队伍里的所有队员都是非常杰出优秀的,他们自身的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经过严格的训练,组合起来这支队伍,它的优点是大于这些队员优点简单的算术之和的。所以我们这支队伍是非常优秀的队伍。正因为这支队伍很优秀,每个队员都很杰出,在克服困难、避免危险方面,这几次都还是不错的。 [2005-10-26 14:33:29]
[刘亚华:]安全和各个方面的保障是基于很缜密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 [2005-10-26 14:34:25]
[主持人]你的朋友和家人支持你加入国际救援组织这样一个决定吗? [2005-10-26 14:35:16]
[刘亚华]我身边的人都很支持的。举个例子,去年印尼海啸时,当时我在外地,我和我丈夫在一起,我丈夫一看到电视报道马上就警觉到了,说你作为救援队的队员,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准备。我当时还糊里糊涂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周围的人为我有这么一件神圣的使命关心着。 [2005-10-26 14:35:36]
[主持人]救援队队员的胆子好象都挺大的。 [2005-10-26 14:36:01]
[赵和平]安全是我们头等大事。很重要的救援理念是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救援他人。到达以后你是救别人的,不能指着别人来救你。在这些方面考虑很多的,就是如何保证这支队伍的安全。 [2005-10-26 14:36:24]
[黄建发]每次救援现场有很多困难,有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觉得每次参加救援,我们在一起开通气会、协调会,第一件事情就是安全局势通报,就是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安全等级。安全分几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级就是撤离,三级就是有限制的移动,有限制的就是你不能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必须有当地的警察或者军人保护,否则你出现的所有安全问题你自己负责。另一方面就是还有余震。地震发生以后还有很多余震,这个时候救援队员又钻到废墟里救人,废墟还是不稳定的,这个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解决安全隐患始终是头等大事。 [2005-10-26 14:37:37]
[施罗德基金]赵局长,地震发生后,我们作为第一支到达当地的国际救援组织,当地的情况是怎样的?出发之前对本次任务是否有规划?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2005-10-26 14:38:05]
[赵和平]到当地的情况,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房屋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倒塌,里面的遇难者非常多,情景非常惨烈。当我们到达以后,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应该说在这些困难中意想不到的还是少,大部分是意想到的。比如第一个困难,当地的政府基本上瘫痪掉了,不能运转。去了以后怎么获取信息、怎么有效的开展救援行动。第二个困难就是和当地交流起来,语言有困难,当地处于山区,会讲英语的很少。第三个困难就是交通问题。道路毁坏严重,我们自己也不能携带车辆。但是时间不等人,我们一方面克服这些困难,一方面积极的开展救援行动。我们在当地时间10月10号中午到达,经过四个小时就搜索到当地的第一名幸存者,大家都说抢救生命就是和时间赛跑的过程。包括10号,所有队员是天刚亮的时候吃的早饭,等到吃晚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以后,这个幸存者救了6个小时。 [2005-10-26 14:38:57]
[主持人]比如语言这方面的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005-10-26 14:41:19]
[赵和平]这次使馆派了4名外交官和我们一起。另外,尽可能的寻找一些当地懂英语的人。同时在当地找一些志愿者,他既懂当地语言,又懂英语,志愿者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2005-10-26 14:41:45]
[主持人]刘大夫是怎么跟伤病员沟通的? [2005-10-26 14:42:03]
[刘亚华]如果患者能懂一些简单的英语,我们还是用英语交流。但最主要的还是依托大使馆给我们派出的外交官和当地军方的战士,因为他们会说英语。 [2005-10-26 14:42:30]
[主持人]队员的英语也有相当的要求? [2005-10-26 14:42:46]
[赵和平]有要求,也有培训。 [2005-10-26 14:43:15]
[黄建发]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两次培训,而且还要考核,队员简单的对话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能有些会议,像讨论协调会议时,要求会比较高。大部分队员简单的交流都不成问题。 [2005-10-26 14:43:55]
[发展老庄]其中搜救分队成功救出3名幸存者,医疗分队救治受伤灾民591人。赵局长如何评价这个成果?其他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各有什么样的特色,他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在搜救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做到合作和竞争的融合? [2005-10-26 14:44:18]
[赵和平]这位网民确实很关注,而且仔细研究了我们的过程。这次在巴拉考特地区前前后后有将近20支的国际救援队到达灾区。据我们所知,只听说法国队救出几名幸存者,中国救援队营救出3名,其他救援队都没有营救出幸存者。不从事这个工作,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知道,只要能营救出幸存者来,作为国际救援队来说,是非常大的成绩,为此会受到国际同行极大的尊重。因为这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首先这个队得出得去、走得快,要不然等你到了都没什么事情了。第二,你去了以后能够有效的开展行动,能够定位准确,能够确定幸存者在什么地方。第三,还得有有效的手段把幸存者救出来。中国国际救援队4次赴外救援,这是第一次从搜索发现到成功营救出幸存者。这次搜索营救占主要部分,医疗部分主要是前期的医疗救助。 [2005-10-26 14:45:52]
[黄建发]中国队建立了协调中心,你要去协调别人,首先队伍要有实力,你要有东西给人家共享。第二,你要有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首先要有开会的场所,要有通讯设备、办公设备,这些设备我们看起来都是很平常的,但是以灾区的条件,这些就很困难。第三,我们对当地的情况首先要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跟国际救援队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第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每个国际队员到那儿开展救助行动,都是代表国家,都想作出好的成绩来。有一些国际救援队跟当地政府有一些矛盾冲突,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起到协调作用,把矛盾弱化。所以这也比较复杂。第一天开完协调会,德国队伍刚到灾区,马上赶到我们的驻地说听说你们开了一次会议,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我们刚刚到就来这里报到,后来阿塞拜疆队、纽约队全都赶过来。 [2005-10-26 14:50:21]
[疑似大脑炎]请问这次行动是在联合国主导下进行的,还是各自为政? [2005-10-26 14:50:50]
[黄建发]国际救援队的现场协调还很重要,这次等于我们是代表联合国在现场起到协调分中心的作用,联合国协调中心是设立在穆扎法拉巴德,分中心由中国队承担,我们每天都向联合国做报告。我们把这些救援队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集体为灾区工作做贡献,不允许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这样协调不好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很明确的告诉其他队伍,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现在这个灾区不需要搜救,搜救队伍现在就别来。我们发出这种信息,好多搜救队伍在路途中就回去了。这样在灾区实行资源有效配置。 [2005-10-26 14:51:32]
[赵和平]国际救援还是在联合国的指导下进行的。 [2005-10-26 14:51:57]
[主持人]您说过协调工作使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我注意到您用到学习这个词。 [2005-10-26 14:52:12]
[黄建发]有些队伍比较强,有些队伍比较弱。比如德国队,就是非常强的,但是他们还很虚心参加中国队的协调。他们队伍的能力很强,而且工作开展的面也很广,在与他们协作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有益的经验,所以协调的过程也是为我们队伍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别人长处的过程。 [2005-10-26 14:52:53]
[发展老庄]当地难民能领到什么样的食品? [2005-10-26 14:54:13]
[黄建发]根据我们的了解,灾民在吃方面都没有问题,灾民现在主要问题是灾民安置问题,怎么得到更多的帐篷。通过我们的了解,我们把这些情况都向联合国总协调中心做了报告。灾民的安置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怎么把救灾物品,包括帐篷送到灾民手里,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当地有很多村庄,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都滑坡了,这些灾民离物资发放地20几公里的路程。非常困难。所以怎么安置灾民,给他们提供帐篷,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005-10-26 14:54:47]
[一言九鼎]为什么同样的地震在日本发生就会死几个人,在巴基斯坦就会死几万人?我们国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005-10-26 14:55:18]
[赵和平]这个问题非常好,而且这样的教训我们一直在总结。总的说起来是这样的,同样的地震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人员伤亡的差别非常巨大。像这样的地震发生在日本或者美国设防很好的地区,死亡人数会很好,甚至在日本出现过7级地震零死亡,这主要是抗震设防建筑,这是非常费钱的,在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得到。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避开地震的危险地段来减少损失。这次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城市、村庄都建立在发震断层带的带上。另外,他们的建筑连简单的抗震设防都没有做。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吸取了很多自己的和外边的经验教训,比如城市里边要搞活断层探测,就是为了避开危险地带。我们有抗震设防的标准,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裂度进行设防。同时针对广大农村,正在推行地震农居安全工程,这个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5-10-26 14:56:30]
[一言九鼎]听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预报地震的国家,在我们国家是地震预报重要还是加快预防重要还是地震救援重要? [2005-10-26 14:56:54]
[赵和平]首先地震预报是全人类尚未攻克的一个难题。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我们可以对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地震作出一些预报,有一些成功预报的经验,而且是得到世界承认的。但我们的客观实际是,预报出来的地震是极少数的,预报不出来的是大多数。所以就引出了这位网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预防问题。预防有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采取预防措施以后,可以大大减轻地震损失,但是不可能没有损失,所以还需要进行应急救援。地震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是地震局正在不断完善的三大体系,三条腿缺一不可。 [2005-10-26 14:58:44]
[一言九鼎]中国的农村有8亿人口,民居都是平房,基本没有什么抗震标准,据说我国的地震大都发生在农村,请问,在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在农村是如何开展的?农民穷是否就注定要成为地震的受害者? [2005-10-26 14:59:17]
[赵和平]我们很早以前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积极的在推进地震农居安全工程,就是农民建房子的时候,在农民能承担的范围内,通过政府补贴一些,农民自筹一些,提供一些图纸和技术标准,使农民建设能够抵制住地震的居住场所。新疆、河南、甘肃这几个地方我都去看过,非常不错,正在逐步的开始推进。 [2005-10-26 14:59:52]
[红鞋跟]在灾难面前,最无助的就是儿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救助儿童方面制定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在救助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005-10-26 15:01:48]
[黄建发]对于我们来讲,首先救助的是幸存者,不管他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对我们来讲,一发现幸存者,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首先进行施救。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一场灾难中,儿童受到的伤害和影响比较大。这次在巴基斯坦救助,我们工作的那个区域有7所学校,7所学校的房屋都是粉碎性倒塌,大约几千个孩子都死亡了,这个地方就等于失去了下一代,确实令人痛心。 [2005-10-26 15:02:24]
[赵和平]在治疗当中,我发现医生也给小病人更多的关怀。 [2005-10-26 15:02:55]
[刘亚华]这次药品准备特意准备了小孩的药品,比如外伤或者感冒发热类的药品,都适合于小孩饮用。我们有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他们也进行了小孩方面的外伤培训。所以在受灾区,当接诊到小孩病人,我们也是胸有成竹。 [2005-10-26 15:03:22]
[主持人]在救治的过程中,有没有大量的生命死去? [2005-10-26 15:04:14]
[刘亚华]营地帐篷就诊的病人或者到灾区巡诊,遇到的病人大部分是重伤员,但是没有到生命垂危的状态。我们救治的原则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生命保证,然后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我们救治的一般都是外伤为主,重要脏器没有太大的损害。 [2005-10-26 15:05:21]
[主持人]搜救队员还要进行一项培训就是到医院太平间去背尸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训练? [2005-10-26 15:06:30]
[刘亚华]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能遇到这样的死亡,心理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地震局的组织下,搜救队员也接受了这方面的心理培训和面对尸体的培训。通过国内救援、国外救援的实战,他们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这次在现场也做了一个心理调查,问了所有的队员,面对尸体的时候心理反映和后续有没有副作用。大部分队员已经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 [2005-10-26 15:06:58]
[黄建发]主要是两个心。一方面要有爱心,同时这颗心还要非常冷酷,就是面对灾区这种情况不受影响,还能搜救。 [2005-10-26 15:07:23]
[主持人]刚才提到幸存者,为什么各个国家这么看中? [2005-10-26 15:07:47]
[黄建发]搜救队的目的就是救助幸存者,各个国家都把幸存者作为很重要的指标,也是搜救队成立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为什么搜救出的幸存者比较少,因为在搜救队伍到达的时候,像我们比较快,48个小时或者50个小时,这个时候的幸存者已经非常非常难救的,好救的幸存者他们已经自救了。 [2005-10-26 15:08:07]
[芒果花]这次救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2005-10-26 15:08:30]
[赵和平]每一次救援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救援回来以后,就有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要通过对每一次的实际救援行动的检验,来看看我们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在这次救援行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开了总结会,在组队方面、准备方面,以及出去以后的行进方面,包括语言能力、保障方面等,有很多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改进,即使我们认为做得好的方面,也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还要继续补齐。 [2005-10-26 15:08:59]
[虫而]决定一个国家在遭受天灾时得到国际援助的国际性因素是什么? [2005-10-26 15:09:38]
[赵和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很多复杂的因素来决定的。首先取决于你对外援的态度,像唐山地震时,我们要自力更生,外来的不要。第二就是在国际中的关系。第三就是看灾害的程度,大家对你这儿的了解程度。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比如说刚刚有一个大灾难,大家把钱都捐到那儿了,紧接着又来一个,那可能捐的钱就少了。有很多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必然又偶然的很多复杂因素。 [2005-10-26 15:10:08]
[黄建发]国际援助,联合国发布的信息非常重要,对这个灾害的定性是严重还是非常严重,为各国的救助工作定一个调子。比如说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联合国定的调子就不一样,当时发生海啸,大家认为影响到更多的国家,这个时候国际上救助的力度比这次大得多。这次发生地震,各方面评估的程度比实际程度要小。还有就是受援助多少跟政府应付灾害能力有关系。如果这个国家应付灾害能力很弱,可能救助就多一点。如果应付能力比较强,救助可能就少一点。 [2005-10-26 15:10:31]
[反分裂的羊]本次救援活动共花费了多少经费?这笔经费来源于哪里?对每个国家我们都一视同仁吗?还有就是如何奖励我们的队员? [2005-10-26 15:11:33]
[黄建发]可能要几百万块钱。但是强调一点,国际救援是非常昂贵的,它的费用体现在你要把队员运过去,在灾区还要自我保障,这些费用是非常高的。通过国际救援体现我们对生命的重视,就是更加重视生命。费用非常昂贵,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更加团结在一起,有效利用资源,在救援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2005-10-26 15:11:56]
[赵和平]主要是国家的援外经费。对队员的奖励,目前还没有。我们几次救援都没有额外奖励,有时候有一些荣誉,比如说去印尼时,温总理给我们每人一个新年贺卡,亲笔签名的。有一些极优秀的可以评个优秀或者记个功,但不是每个队员都有。中国救援队组建还不到5年的时间,在这5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国外执行救援任务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关怀,这对我们每个队员都是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今天也非常感谢各位网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关爱,也很感谢他们对中国救援事业和国际救援行动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三位也代表中国国际救援队对网民的提问表示感谢,也愿意有机会和他们进行更多的进行交流。谢谢各位网民。 [2005-10-26 15:12:23]
[主持人]这是中国政府网开通以来的首场访谈,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提了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关注中国政府网,关注我们的访谈节目。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几位。 [2005-10-26 15: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