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交往>> 国际合作
 
 
国际科学史大会在京召开 将发表"北京宣言"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7月25日   来源:中科院网站

  7月22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史学者会聚北京,迎来他们共同的盛会——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召开。

  上午九点,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本届大会顾问路甬祥院士,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以及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主席的代表、来自土耳其的Subarayappa教授,国际科学史学会秘书长Saldana先生,英国驻华使馆的John Dennis公使先后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邓楠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主持。

  仪式结束后,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作了题为“爱因斯坦——机会与洞察力”的首场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将持续一周,于7月30日落幕。会议期间,除围绕“全球化与多样性”的主题进行60余场学术会议外,大会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发表“关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北京宣言”。

  据悉,该宣言将呼吁各国政要、有关决策部门的领导、致力于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公私机构、出版界和新闻媒体,以及广大的知识分子:重视对科学史的研究、学习、宣传与利用;鼓励全球范围的科学合作与知识共享;加强对本国本地区文化和科学遗产的保护;促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沟通。“宣言”指出,我们乐观地看待全球化,并不是否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来到我们身边的时代,不同族群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当代人文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或其存在的根本理由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如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命生生不息一样,人类文化多样性使得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宣言”宣传如下信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重视国际间的科学合作;重视包括科技史在内的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研究;注意发掘与保护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和科学遗产;鼓励与推进全球范围内知识财富的共享;加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沟通,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北京宣言的文稿于2004年12月在雅典召开的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团会议上获得原则性通过,后经仔细修改后,将在本届大会上提交代表表决后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