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交往>> 民间交往
 
 
美国芝加哥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六百周年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外化部外联局网站

  8月6日,来自美国中西部的文化界、工商界、史学界和政界中外人士三百多人,聚集在芝加哥南郊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热烈隆重地纪念郑和首航六百周年。

  大会演讲人士一致指出:六百年前明永乐年间郑和率近三万水兵、三百多舰只,首创横渡印度洋航行,历经东南亚、中东及非洲东岸的四十余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约百年后的哥伦布、麦哲伦等探索"新大陆"航行的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回顾郑和的航海历史,宣传中华文明史对世界进步的贡献,将会极大地促进中美之间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学会秘书长万明以"郑和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为题发表了演讲。她指出,郑和的七次航行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新时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接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模式。郑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院士吴京,在演讲中着重分析阐述了郑和航海的科技方面研究成果。他说,从策划造船、全国取料招工,招募及训练出海大军,建立商务团队及购运商品,不容许有任何差错的"航海未知",以及庞大船队在海上的统御与沿途补给,都是非凡的管理工作和科研成就,值得深入探讨。长期从事郑和航海研究的吴京说,郑和历史船舰烧毁,历史记录已不存在,我们如果在六百年的时候不加强这方面研究,难道要再等二百年吗?吴京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华民族古时候海洋文化一直领先。郑和下西洋,对华人来说是振兴海洋文化,对外国人来说是发扬中华文化,只有唤起全民的海洋意识,二十一世纪才能成为中国人的世纪。吴京特别指出,郑和代表的是"王道"精神、是和平相处,这是破除"中国威胁论"的最好注解。他建议两岸加强合作开展郑和研究,象计划中的制造郑和宝船模型--六十公尺长的船只,以及拍摄郑和记录片等项目,两岸已经在商谈;所有有关项目,全世界的华人,最主要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华人,要一起来做。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里托博士在演讲中谈到了郑和航海与中国文明。他说,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文明的发展缺乏根本的了解,而当他们发现了这一文明史以后,常常极为惊讶。郑和时代的文明,可以说正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一个代表。阿里托博士还强调说,为什么西方人只知哥伦布,麦哲伦而不知郑和?就因为西方文化宣传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西方人的远航与利润和宗教相连,而中国的郑和航行更多的是注重威望远播。

  在纪念会上,芝加哥郑和基金会向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赠送了由广州海洋博物馆和中国古代船模中心制造的"郑和宝船"一比一百大小的模型。博物馆代表凯瑟琳·麦卡锡女士对记者说,这是极为珍贵的赠品,我们将予以展出,让所有参观者受到教育。

  这次纪念会是由芝加哥郑和基金会和一些民间团体联合主办的。芝加哥市政府代表李双振、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副总领事唐英等出席了纪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