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记者耿锐斌 房宁 孙丽萍)上海和圣彼得堡——两个中俄大都市正在黄浦江畔进行为期一周的“零距离”交流,此举为中国“俄罗斯年”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距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后不到一个月,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向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派出了近300人的代表团,其中包括政府和议会代表、企业家、艺术家以及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17日至21日,在“圣彼得堡周”活动上,俄罗斯向中国全方位展示其艺术奇葩、经济成果和美食文化。
复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赵华顺说,一直以来,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借助地缘优势,在对俄区域合作中走到全国的前列。而这一次,俄方派出了如此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上海,必将极大促进两地间的合作和交流。
“上海人都知道岳阳路有一座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雕像,但是只有这几天看过俄罗斯的芭蕾舞和歌剧后,我才真正领略到这个国家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上海市民于嘉欣说。
圣彼得堡市立法会议委员斯维特兰娜·涅斯特洛娃表示,俄中互办国家年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两国民间的了解和交流。“这几天我亲眼目睹了上海的风采。回国后,我一定会把这座美丽繁荣的城市介绍给我的朋友。”
中俄双方约定,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在圣彼得堡市将举办“上海周”活动。“我们的城市与上海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国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我衷心希望,‘上海周’活动将同样丰富多彩。届时,热情好客的圣彼得堡人将在涅瓦河畔欢迎来自中国的客人。”这位圣彼得堡的女议员说。
3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共同宣布中国“俄罗斯年”开幕,随着各项政治、经贸、文化项目纷纷登场,俄罗斯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所熟悉,“俄罗斯年”成为最近国内网络点击率最高的新闻词汇之一。
作为中国“俄罗斯年”的重要活动,上海“圣彼得堡周”成为两个友好城市18年来规模最大的活动。
除上海和圣彼得堡官方人士的会见外,经贸论坛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多商机,俄宫廷服饰展、美食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拉近了两地市民的距离。(完)
“一些上海干部还能用俄语唱《喀秋莎》”
——中俄在21世纪碰撞出新火花
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记者孙丽萍 房宁 耿锐斌)一批俄罗斯古董珠宝本月将在“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亮相。而这一展览也特别选在上海最具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俄罗斯文化至今令中国人感到亲切,包括那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展览主办方、VNU亚洲展览集团董事总经理仲刚说。
而就在一个月之前,来自上海的舞剧——杂技芭蕾《天鹅湖》在“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成功举行了全球商业首演。精明的俄罗斯演出商当即决定,签约代理这部上海舞剧在欧洲的数十场巡回演出。
眼下,随着中国“俄罗斯年”活动陆续启动,中国媒体正在热烈地讨论如何推动中俄交流,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注入新鲜创意和内容。
在17日开幕的上海“圣彼得堡周”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280多名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厨师和乐手在黄浦江畔全方位地呈现了一段中国人久违的“涅瓦河畔风情”。
“圣彼得堡周”的开幕演出以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压轴节目。“夜色多么好,心情多爽朗,在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伴随着俄罗斯功勋演员盖那吉·巴伊可深情的咏唱,容纳近两千人的上海大剧院内响起了观众忘情的唱和。
圣彼得堡市立法委员斯维特兰娜·涅斯特洛娃惊奇地发现,一些上海的干部竟能随口用俄语唱出《喀秋莎》、《三套车》。“歌声一下就把本是陌生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了。”
“俄罗斯情结,已经深深烙在中国几代人身上。”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室副主任丁佩华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照搬苏联模式。尤其是苏联文艺,为当时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注入了大量精神养料。
丁佩华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才逐渐从苏联模式中脱离出来。
但统计显示,俄罗斯文化仍在中国从海外引进的文化内容中占有重要一席。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中俄间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
“温故知新”,也许可以用来形容中俄之间新的关系。半个世纪前,中国人跟随“苏联老大哥”,虔诚地学习其经验。而今天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上前行,彼此正在重新认识,也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俄罗斯高僧林奇诺夫近日在上海参加“世界佛教论坛”时,乘坐着时速高达431公里的磁悬浮列车,在摩天大厦林立的浦东飞驰。他说,这让他感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于圣彼得堡人来说,上海简直是一座未来城,极富现代化。”涅斯特洛娃认为,俄罗斯人印象里的中国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首次来上海的“泽尼塔”少年足球队队员尼基塔·科里亚耶夫说,在美国NBA效力的篮球明星姚明,是他最喜爱的体育明星之一。“YAO,是很棒的中锋!”
涅斯特洛娃对于让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继续传承中俄友谊很有信心。她说,在她所在的地区就有10所学校的数千名中学生在学习汉语。
她说:“促进两国年轻人的交流必须从扫除语言障碍开始。圣彼得堡市从在中学开设汉语教学课程入手,切实加深中俄人民之间的感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