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4月5日下午2时30分,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农家书屋工程的相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网民发展不息]文化是应该人人享受的,农民也一样。现在很多地方都举办农民读书节,有的还成立农民读书协会,可以说农民读书蔚然成风。我想请问柳署长,您怎么看待让农民读书的意义。我们国家有没有对农民的读书情况做过统计,请您介绍一下“农家书屋”工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
[柳斌杰]这位网友说得很好,现在是农民渴望读书,需要用知识改变他的命运,这是一个共识。所以群众有很多自发组织起来的读书活动,往往使我们很感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据我们了解,图书在农村还是非常贫乏,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图书,据我们调查,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这样来看,他们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
正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如何解决农村文化共享的问题,就是享受文化的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如何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们提倡新闻出版业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探索一些能够给农民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办法。在总结这些年来图书下乡、农民文化服务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设想,先后在甘肃、贵州等西部省市做了两三年试点,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在各地方农民普遍都感觉到,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我们在策划实施这项工程时,正好是国家大的战略决策方面非常关注解决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先进文化提高到治党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包含了文化建设。从这个全局出发,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建设“农家书屋”是非常必要的。从试点地区来看,农民非常欢迎。他们认为,这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