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灾发生后,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是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2008年5月22日9时30分,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对于伤残者的心理援助,很多网友提到这个问题。网民“不怕拒绝”问:在地震中很多人不仅失去亲人,而且也落下终身残疾,对他们来说,活下去成为非常艰难的任务。应该对他们实施怎样的心理援助,使他们逐渐树立生活的信心?
[时勘]病情危重期间,他们有些表现就是紧张恐怖,再加上他送到医院正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抢救紧张氛围和病人难以解除的痛苦会加剧病人紧张痛苦的加剧,所以医护人员,包括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很慌乱。有些病人会因此不想治疗了,绝望了。还有就是他稳定以后会急于了解病情,或者由于自己的病情危重,要求所有人对他的病高度负责任,要求医护人员用最好的设备和技术来保障,其实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但他要求一刻不能离开他。同时还可能存在猜疑,只要别人在这个房间里说点什么,他就会觉得医护人员是不是隐瞒我的病情等等。
还有就是病情恢复性的表现,比如他断肢,这次骨科受伤人员非常多,他要回归社会的时候,他会感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他感觉受到了冷落。还有就是有一些忧愁,觉得自己不能为家里解决经济负担,会担心离异等等。所以我们建议,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对待残疾人。我们不仅要对死难者寄托哀思,对存活下来的伤残者,我们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的护士、医生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不良的残疾,减轻他的恐惧心理,要有耐心的劝导。所以医院里可以招一些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到医院去陪伴。比如重庆社会心理学会、云南社会心理学会,现在已经把一些材料送过去了。我们考虑要对伤残者安抚他们,特别是儿童和丧失父母的孩子。
点击进入访谈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