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为了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日我们国家出台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今天,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走进我们演播室,和网友们聊一聊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欢迎您,王司长。 [2007-08-30 15:00:02] |
|
|
|
|
|
|
|
|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 王振耀]谢谢。各位网友好。 [2007-08-30 15:00:05] |
|
|
|
|
|
|
|
|
[网友 我在4楼、胖胖孩]大家对《规划》出台的背景较为关注。有网民问:国家出台这个规划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与现在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关么?原来《减灾规划(1998-2010)》为什么要停止执行呢? [2007-08-30 15:00:19] |
|
|
|
|
|
|
|
|
[王振耀]我想网友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应该说是非常直接的点出了减灾规划之所以颁布的重要背景。网友们比我们理解的还直接、还生动。最主要的背景就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极端性气候频繁发生。这是全世界救灾、减灾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应该说全世界都在行动,从高科技到一般的知识,包括未来的一些工程,甚至一些产品,都开始和灾害,特别是和减灾联系起来。 [2007-08-30 15:00:39] |
|
|
|
|
|
|
|
|
[王振耀]网友们很多都会看到,灾难片越来越多,与此相伴随的是世界各国极端性气候发生的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如何应对极端性气候,政府需要行动起来,社会需要进行重新调整适应这个形势。所以出台的基本背景是这样的。 [2007-08-30 15:00:45] |
|
|
|
|
|
|
|
|
[王振耀]另外,大家会疑问了,1998年就定了到2010年的规划,那个规划的出台我也是重要的参与者,那个规划为什么停止呢?那个规划有几点与现在不一样了。第一,形势不一样。第二,那个规划不是综合立体性的减灾规划,重点说的是预防性的、一般性的,比如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说的都是原则,没有具体行动措施,比如建哪些工程、兴建哪些项目结合起来。第三,那个规划谈能力建设谈的不具体,从现在来看,必须加强能力建设。 [2007-08-30 15:01:03] |
|
|
|
|
|
|
|
|
[王振耀]新出台的规划确定了六大目标,非常具体,上个规划没有。比如要在社区内建立灾情信息员、组建减灾志愿者等,这个过去是没有的。新规划明确了八个方面的能力建设,过去也没有提。八项大的重点工程,过去也没有。鉴于形势的紧迫性,要制定新的规划,实际是对原来的减灾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发生了质的变化。 [2007-08-30 15:01:51] |
|
|
|
|
|
|
|
|
[主持人]老百姓了解自然灾害的渠道,一个是身边发生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信息也非常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大家看到其他地区的极端天气发生也很多。还有就是一些大片,大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的。这个规划出台的背后有没有比较有趣的故事? [2007-08-30 15:02:24] |
|
|
|
|
|
|
|
|
[王振耀]有趣的故事很多。最早谈能力建设是从2000年,大家在研究总结1998年抗洪的成功经验时,我们当时发现了安徽省1998年抗洪,人员死亡极少极少。大家就奇怪,为什么安徽1998年抗洪人员伤亡这么少?后来发现,他们有一个好办法,当时安徽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预案,根据这个预案提高了安徽全省的抗灾救灾能力。有个什么预案呢?就是万一长江发生重大险情怎么办?万一淮河发生重大险情怎么办?降了多少雨怎么办?说的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最后民政系统的同志们觉得应该总结这一类经验,就是让政府行动的更具体、更直接一些,就是预先要有计划、有措施,这样政府能力才能提高,不然政府行动能力,说了很多口号,划定了很多责任,但是到底怎么动?你老说你有责任,你务必保证不死一人,其实不可能。 [2007-08-30 15:03:24] |
|
|
|
|
|
|
|
|
[王振耀]很多民政系统就推动这项工作,建立了很多预案。后来到2003年,SARS以后,应对SARS的时候大家更感到,没有系统的、全国统一的应对应急措施,没有一定的行政行动能力是不行的。这时候再来看1998年的减灾规划,能力建设方面少了,应该强调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2007-08-30 15:04:05] |
|
|
|
|
|
|
|
|
[主持人]制定这样一个规划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有什么意义? [2007-08-30 15:05:19] |
|
|
|
|
|
|
|
|
[王振耀]规划所确立的目标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规划建设一定要和政府、社会的行动能力结合起来。这个规划做的是一些政府建设项目,但是规划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最终要使广大的老百姓充分了解灾害,能够有效防御灾害,重点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水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规划的成效落到实处。 [2007-08-30 15:06:29] |
|
|
|
|
|
|
|
|
[网友 排队买菜]《规划》中提到保证灾民灾后24小时内得到初步安置和救助,那么今年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救灾方式? [2007-08-30 15:06:50] |
|
|
|
|
|
|
|
|
[王振耀]这位网友问的好,他问的也恰恰是这几年我们定的最重要的政策目标,这个政策目标应该是发生在灾民身边的工作目标,是需要受灾群众直接检验的工作目标,你听到的是24小时救助到位。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落实,这个规划写的也是更全面一些,我们现在规定是灾后24小时内政府要把最基本,受灾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东西,哪怕一点点也要送到灾民手里。做到24小时救助措施基本到位不容易。我们建立了四级应对响应体系,一个24小时是需要很多个24小时配套的。一旦一个省发生较大自然灾害,中央工作组24小时到灾区,这是一个24小时。第二个24小时,24小时内有关物资要调度到灾区。不能你去了都说口号。第三个24小时,中央和省以及市或者县安排的应急资金要明确。领导人到、物资到、资金有保证,在这个范围里,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这些东西怎么24小时送到灾民手里。 [2007-08-30 15:07:19] |
|
|
|
|
|
|
|
|
[主持人]灾害发生持续的时间有时不是24小时就停止了,怎么保证把这些物资非常准确的拿到灾民手中,应该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2007-08-30 15:07:37] |
|
|
|
|
|
|
|
|
[王振耀]是很难。从各国救灾实践上来看,各国的救灾同行都觉得这个工作标准相当高。为了完成这个24小时,比如今年河南卢氏县受灾了,它是山区,平原很困难,山区更困难,路断、交通断。但是又有这个要求,就要派人去路断的山村,那就要人背东西,那很危险的。但是你危险了,老百姓不危险了。关键是在老百姓特别无助,特别是突然发生灾难,在老百姓无助的时候,政府来人了,送来了东西。我们提倡,哪怕是一瓶矿泉水,一包方便面。最极端的情况,一人一块饼干。这个时候老百姓就知道了,政府知道了,政府来人了,我今天得了一块饼干,明天可能就会得到米饭、帐篷等。中央工作组去是什么意思?就是北京来人了,我们去不是说你是民政部的一个处长、司长,人家看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来了,就是说北京都来人啦。 [2007-08-30 15:07:45] |
|
|
|
|
|
|
|
|
[王振耀]所以24小时要动起来,我们要求地方民政局,你得准备好物资,一旦受灾,你得知道方便面在哪儿,哪些供货商就要动员起来,饼干等各种各样的食品都得配备,平时就得有一些目录,有一些储备。能及时调度车辆或人员运送救灾物资。今年看,灾区群众生活能够比较快地稳定下来,应该说与这套机制很有关系。例如福建今年因台风一次性转移70多万人,转移出来的群众都由县乡负责临时安置,如果缺东西,省里边支持。 [2007-08-30 15:08:01] |
|
|
|
|
|
|
|
|
[主持人]规划当中的24小时,对灾民来说是一个生的希望,应该说多了一份希望。还有就是这24小时意味着背后要付出的太多了。 [2007-08-30 15:08:17] |
|
|
|
|
|
|
|
|
[王振耀]这24小时其实是对政府工作作风的最大考验,是一个硬指标。你说了一万个好处,24小时老百姓得不到东西,见不到政府的工作人员,那是不行的。当然,24小时仅是一个指标,在未来的几年内还将根据救助受灾群众的需要确定更多、更细的指标。今后的救助应该时效性更高、手段更加丰富,受灾群众的生活将得更全面的照顾。目前救灾时间已经缩短在很小的范围,但是东西配备的还不多。比如将来的装备是不是应该更好一些?进一步提高救助的效率。同时将救助灾民的饼干、方便面、矿泉水准备的更多更充分一些。 [2007-08-30 15:08:39] |
|
|
|
|
|
|
|
|
[主持人]对于工作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它发展的更充分、更加有保障。刚才我们说规划是一个能够动起来的规划,这24小时是能够动起来的一个很好的体现。现在说24小时,我们说很紧迫,背后要付出很多工作,是对政府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其他国家在救灾时,时间区隔是多少? [2007-08-30 15:09:14] |
|
|
|
|
|
|
|
|
[王振耀]其实救灾实效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我知道在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灾后三天内,受灾人员没有见到政府官员、拿不到食品。所以就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灾民比较混乱,这是都要吸取教训的。拿我们自己来说,原来也没有经验,也没有制定24小时的要求,灾情发生到了灾区后,和世界同行一样,总是说一说,慰问一下,请大家相信,我们政府很快会采取措施。原来是说,前几年我们在救灾过程中发现,说不行,说仅仅是心理上的安慰,必须要有具体的救助行动。 [2007-08-30 15:10:21] |
|
|
|
|
|
|
|
|
[王振耀]其实提出24小时之内给受灾群众基本救助,也不是国际惯例,是我们工作中根据实际提出来的。但是现在来看,国际反映很好,很多国际同行到中国来学习我们的经验。 [2007-08-30 15:11:33] |
|
|
|
|
|
|
|
|
[网友 瞬间永恒]《规划》为什么要强调"综合减灾"?所谓的"综合"有什么含义? [2007-08-30 15:14:52] |
|
|
|
|
|
|
|
|
[王振耀]综合就是立体性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灾前、灾中、灾后的整个过程强调综合、强调减灾。二是强调减灾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行动。规划中既确定了宏观目标,又确定了具体的工程项目。比如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5%的城乡社区有减灾救灾志愿者,95%以上的有1名灾害信息员。这是非常实的,是一个全方位的行动。体现了综合减灾的理念。 [2007-08-30 15:16:25] |
|
|
|
|
|
|
|
|
[网友 news灵通]《规划》中对"预警预报"、"防范防御"、"应急救援"几项能力的建设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这是否是从以前灾害救援中总结出来的教训? [2007-08-30 15:20:35] |
|
|
|
|
|
|
|
|
[王振耀]这位网友问的很好。谈这些能力实际上包括八项能力,既是经验的总结,也是教训的反思,两方面都有。作为经验来说,这几年,特别是最近五六年,我们推进的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很快,国家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了。比如预警预报系统比较弱,现在都在逐步提高。今后就是要用先进装备进一步提高减灾的综合能力水平。教训方面也有,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灾害减灾知识的普及,现在还不太理想。去年推动很多减灾知识的教育宣传,但现在看,大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比如济南7.18洪水的时候,我听说市民就劝开车的,说你别走了,现在大街上是洪水,他就执意要走,结果人就掉到洪水里了。假如北京下大雨,路上积水很深了,你走不走?大家是否都有基本的经验。 [2007-08-30 15:21:18] |
|
|
|
|
|
|
|
|
[主持人]汽车被淹没了排气孔是不是就不能走了? [2007-08-30 15:28:19] |
|
|
|
|
|
|
|
|
[王振耀]水淹了排气孔,汽车很容易熄火,但仅仅是熄火,还能跑。关键是洪水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的车掀翻,把人冲倒,一旦倒在水里面,你出不来了。大家就不耐心,有时候碰到洪水,这个洪水过来可能就一个小时,你等一等、躲一躲,不要和它去斗争。洪水势头非常猛,在水里面可能有石头、木头,那个时候不要走。 [2007-08-30 15:28:58] |
|
|
|
|
|
|
|
|
[网友 保障有力]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公民进行灾害自救互救的教育和培训,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甚至有的人连最基本的建房选址经验都不具备,导致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情况发生,从减轻灾害损失方面看,《规划》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要求? [2007-08-30 15:32:28] |
|
|
|
|
|
|
|
|
[王振耀]现在这个规划很有意思,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作为规划的起草者之一,我自己有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在美国读书,我的小孩在美国,他们在幼儿园接受防灾、减灾的知识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几岁的孩子,消防警没有多少理论,就是告诉大家着火了怎么跑。我自己回来,我说我们单位也接受一下消防或者其他教育,我们全社会的教育能力都是讲原理、讲重要性,到底怎么跑,演不演习,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次规划列了三个能力,一个是城乡社区减灾能力,二个是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最后是减灾科技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我不管你出多少书,用了多少人去讲解,最后看老百姓都参加演练了吗?他们有没有知识?我们正在考虑从哪儿做起,是不是从我们自己开始这样的演练,就是实用性的演练一定要加强,否则天天坐在课堂里讲减灾知识,但是实际的行动能力差,这是一个主要表现。 [2007-08-30 15:33:06] |
|
|
|
|
|
|
|
|
[网友 城市风标]《规划》通篇贯穿着减灾二字,我感觉到我们的救灾重点正在从事后“救”向事先“防”转变?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好消息啊。 [2007-08-30 15:35:10] |
|
|
|
|
|
|
|
|
[王振耀]这位网友政策水平很高,点的也很准。从今年结果来看,今年灾情是最近比较重的。但是今年灾情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灾情、轻损失。就是死亡人口、倒房比往年都少。为什么少了?其实就是大家的减灾知识和能力已经有一定程度提高。比如建房,大家终于开始知道了,不能低水平的重复。现在灾民建房,政府都有很多强制措施。在新疆有一次地震,地震之后,那时候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直接去,选了八种户型,让大家选,让专家讨论,其中有一种木板夹心房,框架是用铁丝捆起来,做破坏性实验,用拖拉机拖着它,看架子能不能拖跨,后来大家觉得这很好,就是发生八级地震,你再震,这个房子震不垮,把木板都捆起来了,所有土坯都在外头。像这样的,类似于这样的抗震防灾的工程建设,各项减灾工程最近几年特别突出。所以现在来看,这个规划正是总结这样一些经验,把关口前移。我们想能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老百姓的一些危房就需要改造。新疆、广东、云南、宁夏等很多省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所以说关口前移,减灾工程是一项非常实惠的为民工程,也是真正的惠民工程。 [2007-08-30 15:35:35] |
|
|
|
|
|
|
|
|
[网友 发展不息]只有把整个社会的力量都整合起来,才算得上是“综合减灾”。怎样才能将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普通老百姓在减灾中需要做些什么?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减灾? [2007-08-30 15:37:52] |
|
|
|
|
|
|
|
|
[王振耀]这位网友很有政策水平,他提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六个指标里的第六个指标所关注的问题。从中央层面,比如回良玉副总理是国家减灾委员会的主任,从国务院层面有34个部委已经综合行动起来,还有一个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中就有10个院士。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想让全社会行动起来,使减灾的行动落实到社区。比如85%的城乡社区都要建立减灾救灾的志愿者队伍,每个社区都行动起来,形成网络。再一个就是95%以上都有一名灾害信息员,他可以推动公众减灾。现在农村是60多万个村,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个灾害信息员,这样普及的程度就很深了。但是要构建这样一个网络,使大众都加入到减灾的行列中,我觉得还需要健全这套减灾工作体制和机制,现在来看,工作量还比较大。 [2007-08-30 15:38:19] |
|
|
|
|
|
|
|
|
[网友 水中绿萝花]我国现在的预警能力处于什么水平?相关的信息发布是否能做到准确及时?短信预警的方式是否能够普及? [2007-08-30 15:40:07] |
|
|
|
|
|
|
|
|
[王振耀]目前预警预报水平大大提高,包括国家气象、地震、水利、农业、卫生等方方面面的预警,最近几年水平提高了一大截,一般都能及时预报一些灾害性气候。比如重庆今年7月17日的洪涝灾害,在前一天下午气象台就发布了预警信息,第二天上午又发布。正是因为有预警,全市其他会议全部停开,主要领导全部投入到抗灾救灾的一线。 [2007-08-30 15:40:37] |
|
|
|
|
|
|
|
|
[王振耀]比如最近几次台风,现在都能通过电视、广播发布预警信息,非常快的转移人口。这次福建、广东几十万人大转移,预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很多预警预告很多都运用了短信。今年在武汉就发生这样的事情,预警都有了,短信也有了,方方面面的预报也都有了,但是怎么在这两小时之内传达到路上走的人、开车的人或者不听广播、不上网、不看电视的人,这些人怎么办?这也是世界减灾领域很重要的挑战、一个难题。 [2007-08-30 15:44:38] |
|
|
|
|
|
|
|
|
[王振耀]以前我们都有喇叭,但是认为扰民,就不用了。但现在从其他国家情况来看,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大家十分关注。湖南就发明了用锣。传统手段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有效传递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最近国务院专门召开了会议,国务委员华建敏专门主持讨论。现在政府工作都是讨论最后怎么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得到这份预警。短信现在已经开始用了,比如雷州半岛的预警,就是采用发短信,短信预警比较普及,但不能说没有死角。从现在里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还应该十分关注“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问题。 [2007-08-30 15:46:24] |
|
|
|
|
|
|
|
|
[主持人]城市和农村,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点,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2007-08-30 15:49:51] |
|
|
|
|
|
|
|
|
[王振耀]你说的是一个政策建议,确实需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文化建立最后一公里灾情预警信息的传播。 [2007-08-30 15:50:07] |
|
|
|
|
|
|
|
|
[网友 胖胖孩]巨灾往往影响多个国家,如果邻国发生巨灾,我们国家将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影响? [2007-08-30 15:50:50] |
|
|
|
|
|
|
|
|
[王振耀]这位网友很有灾害知识。对于巨灾,世界上都很重视。我们国家自己就是灾害大国,面临灾害性气候,我们确实有责任。温家宝总理在“10+3”会议上已经承诺过,我们要组建一个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 [2007-08-30 15:51:17] |
|
|
|
|
|
|
|
|
[网友 激流漫步]在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进度表? [2007-08-30 15:51:43] |
|
|
|
|
|
|
|
|
[王振耀]现在把各种方案都已上报,国务院高度关注这件事情。我们不好说非常具体的时间进度,但是也不能拖得太久,年底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基本结果。就是在巨灾发生的时候,这需要国际上共同合作、联合行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对我们有很多好处。联合行动,首先是干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国外救灾合作中学到很多经验,得到很多知识。另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进行救灾的信息合作,目前双边、多边合作已经提高到很高的阶段,很务实。双方之间开展人员、技术、培训交流,我们把我们的一些经验传播到人家国家,我们把我们的信息传播到人家国家,首先加深了友谊,再就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人员的往来,甚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有几个跨境河流,我们共同合作,它的开发问题、保护问题,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项目起来了,甚至经济项目、文化交流项目一下都起来了。 [2007-08-30 15:52:35] |
|
|
|
|
|
|
|
|
[主持人]比如巨灾可能会影响到几个国家,所以联动也是必然。 [2007-08-30 15:54:23] |
|
|
|
|
|
|
|
|
[王振耀]是这样。比如海平面增高的问题,韩国搞灾害的应急部门强烈希望我们将来和韩国在灾害应急时能不能有长期的合作,南亚国家也是这样,海平面增高以后,中国有没有技术?减灾规划里有减灾卫星,大家希望信息共享,你的减灾卫星能不能让我们南亚各国享受你的减灾信息,说的简单,实际上就需要人员交往,需要共同来合作。一国之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还有很多问题呢,和国际上的,语言不通、文化不了解,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合作。 [2007-08-30 15:54:43] |
|
|
|
|
|
|
|
|
[王振耀]所以说合作是一个共赢,是互相提高的过程。救灾的合作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很多外国受灾群众知道受灾后,中国人来救了我们,给了我们很多东西。 [2007-08-30 15:56:43] |
|
|
|
|
|
|
|
|
[王振耀]中科院有一个女孩在泰国采集尸体的DNA。泰国总理会见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的时候说,这个女孩在泰国是英雄。我们国家受灾,你们投了很多东西,但是救灾最后归结到典型人格上。李肇星说,请这个女孩到我们外交部来做报告,看看泰国总理为何这么称赞。 [2007-08-30 16:01:52] |
|
|
|
|
|
|
|
|
[主持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联合起来。 [2007-08-30 16:04:39] |
|
|
|
|
|
|
|
|
[网友 冷雨夜*金刀]《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加强减灾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减灾标准体系,作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在减灾法制建设和标准体系建立方面,民政部有哪些工作。另外,我国减灾法制和标准建设现状怎样,建立减灾基本法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2007-08-30 16:04:57] |
|
|
|
|
|
|
|
|
[王振耀]我觉得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标准体系问题。标准体系不要回避,标准体系不仅是减灾,我想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上,行业管理也好,技术管理也好,标准体系是我们的大弱项。举一个例子,原来有一个地方,麦当劳企业和地方工商部门有一些摩擦,工商部门去检查,看它的管理怎么样。人家把炸薯条的规程搬出来是一大本书。外国的标准职业培训。类似这样的东西,我们行业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有吗?没有,非常粗放。所以减灾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缺乏标准体系,我们很容易建不成高质量的工程,很容易有豆腐渣工程。 [2007-08-30 16:05:22] |
|
|
|
|
|
|
|
|
[王振耀]另一个就是减灾的法制建设。尽管这些年我们通过了很多法,但是我们没有一部综合的减灾基本法,这是一个缺陷。我们也呼吁了很多年,相信随着这个减灾规划的贯彻,减灾基本法制定的时机比较成熟了。为什么比较成熟了呢?因为灾害、极端性气候现在进入了城市。比如今年灾害的突出特点就是灾害进城,重庆遇到灾、济南遇到灾,即使在北京,照样有北四环、北三环哪段水深了,车过不去了。所以城市遇到灾害,大家就能体会到减灾的紧迫性,所以减灾需要法制。前些年我们呼吁,大家觉得灾害远离城市,不着急。现在大家从切身经验体会到,灾害就在我们身边,灾害离我们很近。所以必须提高减灾的法制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减灾基本法出台将提上议程。 [2007-08-30 16:05:47] |
|
|
|
|
|
|
|
|
[主持人]您经常参与减灾救灾工作,面对灾情现场,直接面对灾民,您也参与了1998年的规划和今年刚刚出台的规划。面对新出台的规划,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2007-08-30 16:06:46] |
|
|
|
|
|
|
|
|
[王振耀]两种心情。一种心情是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国家终于第一次有了国家综合减灾的规划,并且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没有想到全社会反应这么强烈。党和人民对这个规划给予很大期望,各大新闻媒体都在报道。但另一种心情就是我的压力非常重。因为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个规划。我们这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执行力欠缺。这是全社会流行的通病,说的很好,原则很好,在客观落实上见不到好的效果,这样人民群众就不太满意了。所以执行力的问题,对于我,对于我的同事们,对于我们行政系统的同志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让规划在“十一五”末给全社会有一个交代,哪些项目执行的好,哪些项目执行的不好,执行的好有什么经验,执行的不好有什么教训,我觉得到2010年是需要交作业的时候。 [2007-08-30 16:07:43] |
|
|
|
|
|
|
|
|
[主持人]您心里有底吗? [2007-08-30 16:08:57] |
|
|
|
|
|
|
|
|
[王振耀]我们有底,现在动员行动非常快,每天都在讨论,每天都在分工,落实到人,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明天上午我们还要议论,下星期还要再讨论。就是整体上想提高大家的政策执行能力和规划的贯彻力,想真正在全国,把这个规划落实到实处,切实提高我们国家、我们社会整个的综合减灾能力,争取给全社会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2007-08-30 16:09:47] |
|
|
|
|
|
|
|
|
[主持人]灾害离我们很近,但是面对灾害,有的时候人类是渺小的,我们很无奈,但是我们也能积极的行动起来,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今天我们了解很多有关减灾防灾方面的知识,非常感谢王司长,也非常感谢网友的积极参与。 [2007-08-30 16:10:21] |
|
|
|
|
|
|
|
|
[王振耀]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各位网友如此关心综合减灾规划。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一如既往的来关心这个规划的贯彻过程,给我们更多的建议,给我们更多的压力来推动我们。 [2007-08-30 16:11:00] |
|
|
|
|
|
|
|
|
[主持人]感谢关注这次访谈,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2007-08-30 16:14:06]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