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概况 国家机构 政府机构 法律法规 政务公开 政务互动 政府建设 工作动态 人事任免 新闻发布 网上服务
文 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 [2007-12-11 15:00:00]
[主持人]截至11月30日,历时8天的救援西沙、南沙被困中外渔民行动圆满结束,52艘渔船和1022名中外渔民得到救助和救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各方反响热烈。此次救援行动情况、我国海上应急救援能力、海上救捞工作等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为帮助网民了解海上应急工作,今天,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有效应对海上突发事件”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欢迎您,黄副部长。 [2007-12-11 15:00:18]
[交通部副部长 黄先耀]谢谢主持人,谢谢网民,感谢大家对交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07-12-11 15:01:27]
[主持人]有网民留言:从电视上我们看到,西沙南沙被困中外渔民营救行动取得了成功。网友大海之旅:这次被救的渔民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一下救援的相关情况? [2007-12-11 15:02:31]
[黄先耀]11月22日,因受今年第25号热带风暴“海贝思”影响,西沙、南沙几十艘中外渔船和上千名渔民被困,粮食、淡水、燃料都没有办法供给,情况十分危急。这件事情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都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交通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部先后派出了三艘救助船舶了一架救助直升机赶赴西沙、南沙救援。 [2007-12-11 15:03:41]
[黄先耀]这次营救持续了8天时间,一共为渔民渔船提供了大米、蔬菜等约4000公斤,淡水114吨,燃油3吨,共救援中国渔船52艘、中外籍渔民1022名,其中越南渔民7名,29名菲律宾渔民,应该说这8天救助行动还是很成功的,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救援任务。这次救援是去年南海大救援以后,交通部又一次在西沙和南沙海域救援多国渔民的行动,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国际上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2007-12-11 15:05:04]
[黄先耀]温家宝总理于12月1日再次做出批示:“交通部门多次成功实施海上救助,保护了国内外渔民的安全,受到普遍赞誉。希望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再接再厉,更加有效地应对海上突发事件。” [2007-12-11 15:06:13]
[黄先耀]我想这次救援行动因为涉及到的渔船、渔民比较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自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交通部也是做了我们交通部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 [2007-12-11 15:07:55]
[主持人]救援工作结束以后,关心这件事情的全国人民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成功救助以后的现场是什么情况? [2007-12-11 15:08:34]
[黄先耀]大家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这次南沙、西沙这一带岛屿、礁石比较多,救助船舶要靠近这些遇难的船舶是非常困难的,大船靠不上去,都是小船在找渔船和渔民,所以这次救助行动应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得救的渔民也非常感动,有一个越南渔民用纸写了一个条:Chinese thank you,就是感谢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对这次救援行动非常感谢。 [2007-12-11 15:08:55]
[网友 新华友友]在南沙西沙救援中,救援人员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007-12-11 15:11:14]
[黄先耀]在这次救援当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感觉到主要是两个。第一,通信不畅通。为什么通信不畅通呢?因为目前我们国家渔船上所使用的通信系统是内部专用的,这个专用系统和我们交通部所属的专业救助船通信系统不能通用,所以双方在海上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就是我们要找遇难的渔船渔民,究竟准确位置在哪儿,联系不上。救助船舶到了附近,有些渔船也不知道。所以联系上不畅通,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交通部的救助船通信系统和国际上是接轨的,商船都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渔船,因为渔船是他们自己专用的系统,这两个系统还没有相通。 [2007-12-11 15:12:04]
[黄先耀]第二,南沙、西沙岛礁比较多,海况恶劣,部里的专业救助船舶到达现场以后,难以迅速的开展救援工作,为了尽快把物资提供给遇难渔船,我们救助船必须一个一个岛礁的找遇难渔船,然后再用船上的小艇子向救助渔船提供物资,一方面影响了救助的速度和效率,另外,我们的救助船员也遇到很大风险。这次救援行动当中遇到的两个最大困难。 [2007-12-11 15:13:05]
[黄先耀]当然,在这次救援行动当中,也暴露出来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我们国家现在配备的专用救助直升机的巡航能力还到不了这么远。因为南沙离海南岛还有800海里,专用救助直升机的巡航能力没有这么大。再有,比如给渔船、渔民提供油、粮食、淡水,这里就有一个谁来供给的问题,就是供给的体系还不健全,现在只能由我们的救助部门拿钱买来这些东西再给渔民送上去,这样一次可以,但是长久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007-12-11 15:14:31]
[网友 海石客]请问多次发生的救助事件为什么以渔船为多?是不是渔船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是,请问如何解决这方面问题? [2007-12-11 15:16:03]
[黄先耀]第一,渔船的数量多。第二,船舶小,抗风浪的能力低。第三,渔船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要低一些。所以客观上就造成渔船在海上遇险的次数就多一些,这也是实际情况。在我们每年海上救助里面,渔民要占50%以上。 [2007-12-11 15:16:56]
[主持人]交通部海上救助的重点是渔船吗? [2007-12-11 15:18:19]
[黄先耀]交通部所属的救助力量是一支国家的救助力量,不论是什么船舶,只要是在我们的海域遇险都有责任去救助。刚才讲到渔船数量比较多,技术装备差一些,抗风浪能力弱,出的险情相对多一些。但从我们日常工作重点来看,救助是我们最后一道防线。交通部工作重点主要是在商船安全监管和预防,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 [2007-12-11 15:19:06]
[黄先耀]渔船在海上出了事情以后,政府去救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时候出了事故以后,渔船、渔民也积极主动的去救援其他遇险船舶,参与救助行动,在每次救助行动当中,几乎都有渔船和渔民参与,应该说为救助事业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今后,我们交通部考虑在专用的救助船舶上要安装配备一些能与渔船通信的设备,便于海上的救助行动。 [2007-12-11 15:25:17]
[网友 海石客]渔政监管与海事管理是否存在管理上脱节现象?例如早在11月21日,国家气象局就对热带风暴“海贝思”生成的时间、走势作了详细的预报,当地的海事和渔政部门都向船舶发出了躲避警告,为什么还有多艘渔船远洋出海呢?如果无法解决这些体制上的问题,能做到渔政、海事两家信息共享吗。 [2007-12-11 15:26:14]
[黄先耀]在救助的过程当中,渔船主管部门——农业部和商船主管部门——交通部,信息是互通的,比如气象信息,这个是大家共享的。出现了遇险情况以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渔政指挥中心都会及时沟通情况、沟通信息,大家共同研究施救的措施和方案。 [2007-12-11 15:26:31]
[黄先耀]当然,渔船流动分散,可能管理起来难度会大一些,政府发了通知、通告,可能也有一些渔船来不及避风,遇险的情况也有。因为这次南海25号台风“海贝思”非常怪异,这次预报是准备登陆越南沿海,离岸就是几十海里,快接近登陆的时候又拐回来,原路返回,又往菲律宾方向去。两次台风经过,造成渔民措手不及,两次台风袭击造成海上风浪比较大,并使渔民受困在岛礁之中。 [2007-12-11 15:29:43]
[网友 新振远]请问黄部长,我们国家的水上安全形势如何?交通部在加强水上安全监管、预防事故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2007-12-11 15:29:51]
[黄先耀]根据海事部门统计,今年1—10月份,在港口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5%的情况下,全国一共发生水上运输船舶交通事故372件,死亡345人,沉船228艘,经济损失3.89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这几个数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就是说水上的船舶量在增加、运输量在增加,但事故数量在下降。所以总体上水上安全形势还是稳定的,并且在不断的好转。为了确保水上安全形势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部这几年在加强海上运输监管和预防事故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2007-12-11 15:30:44]
[黄先耀]比如说我们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所谓的源头管理就是要加强船公司、船员、船舶的管理。通过加强船公司的管理,提高它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对船舶的管理,提高船舶的适航能力。通过加强对船员的管理,提高船员的技术水平。这几个方面的水平能力提高了,水上的安全事故肯定会减少。 [2007-12-11 15:33:50]
[黄先耀]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深化诚信管理理念,提高船公司、船员的安全意识。另外,我们还进一步提高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先后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些都对保障海上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7-12-11 15:34:19]
[主持人]近来新闻媒体对海上抢险救助十分关注。网友 新振远、大海之旅:海上应急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与其他的应急管理有怎样的区别? [2007-12-11 15:34:32]
[黄先耀]海上应急工作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应急工作责任就是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对沿海及内河通航水域遇险人员、船舶、航空器提供及时、有效的搜寻救助服务,既是我国政府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政府部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交通部门“三个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2007-12-11 15:35:15]
[黄先耀]海上应急工作与其它应急工作的不同之处,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不同。海上险情特点是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发生碰撞、爆炸、火灾、溢油等重大险情,容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海上大面积污染及阻塞水运航道和港口等重特大事故,同时,海上应急工作往往是在风大浪高等恶劣情况下进行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救援难度大。海上的救援跟陆地上救援最大的不同就是环境不同。 [2007-12-11 15:36:39]
[黄先耀]二是对救助设施、人员自身的要求高。由于救助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救助设施、救助人员首先要适应和克服恶劣海况的影响,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对他人实施快速、有效的救助,因此,专业的救助人员都要经过特殊的培训,救助设施的构造和设备的配备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以适应救助作业的特殊环境。 [2007-12-11 15:38:49]
[黄先耀]三是涉及单位、部门多。海上搜救是一项需要多单位、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它包括:指挥协调部门、专业救助部门、气象部门、海洋部门、通信保障部门、医疗救助部门、渔业部门、民政部门、军队部门和当地政府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救助时机。所以海上救助、协调的任务也比较重。 [2007-12-11 15:39:41]
[网友新振远、大海之旅]海上应急工作自身有什么特点? [2007-12-11 15:41:19]
[黄先耀]海上应急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事故发生时段、区域性较强。冬季寒风大潮、夏季的台风、春秋季节的大雾,这些都是容易发生海上事故的时候。另外,在我们的管辖水域还有一些特殊的海域也容易出事故,比如说琼州海峡、渤海湾、长江口水域以及三峡库区,这些地区船舶密度很大,都是事故易发水域,容易出事。 [2007-12-11 15:41:15]
[黄先耀]二是救助难度大,成本高。因为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上救助的难度与危险性远大于一般的陆上救助。特别是在遇险信息不明、恶劣天气、水域复杂情况下,有的时候还在夜间发生,这样搜救工作不仅时间长、动用力量多,付出成本高,且参与救助的自身危险性也极大。 [2007-12-11 15:43:53]
[黄先耀]三是海上救助时效性强。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事故,遇险人员往往产生恐慌心理,且海水温度比人体常温要低很多,特别是在冬季或恶劣气象情况下,人的耐力、心理素质都将受到极限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救助,人的意志很容易被摧垮,有的船员可能会放弃求生的念头。因此,海上应急工作是一项生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有句话叫“时间就是生命”,争取了时间就赢得了生命。 [2007-12-11 15:44:38]
[黄先耀]四是海上险情多样化、复杂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和深化,涉海活动不断增多,海上险情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这一切都给海上搜救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2007-12-11 15:46:36]
[网友 千秋大人]那个。。交通部也负责打捞古代沉船?那是不是有特别的部门负责搜寻古代沉船遗骸?网友Pires:听说最近“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就要打捞出水了,请问我们能看到电视台或是网络的直播吗? 网友 蓝诺·C:南海沉船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水?好想看! [2007-12-11 15:47:11]
[黄先耀]交通部没有专门的队伍来搜寻,只是接到国家考古队和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我们就参与到这项工作,我们是参与配合国家文物局对海上的一些考古沉船进行搜寻。“南海一号”就是我们参加国家考古队对古印度的沉船进行搜寻时意外发现的。初步预计,“南海一号”是12月下旬准备打捞起浮出水,中央电视台准备做现场直播。“南海一号”有非常丰富的宋代文物,现在还不是发掘的过程,是要把它整体打捞上来后进行慢慢考古,就是完整的保存这个沉船,使古沉船不至于破坏。 [2007-12-11 15:48:51]
[主持人]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中国救捞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请问:中国救捞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主要作用是什么? [2007-12-11 15:50:50]
[黄先耀]交通部救捞局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下设3个专业救助局、3个专业打捞局和4支专业救助飞行队,共有8000余名职工,183艘救捞船舶和11架救助航空器,其中10架救助直升机,1架固定翼飞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国沿海及内水的水上人命救助、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沉船沉物打捞,以及代表国家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 [2007-12-11 15:51:18]
[黄先耀]为履行水上人命救助职责,交通部救捞系统在中国沿海水域设有20个救助基地,部署专业救助船58艘和救助航空器11架以及18支应急反应救助(分)队担负救助值班待命任务,确保海上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及时出动并实施有效救助。据统计,2005年共救助遇险人员3600多名,2006年共救助遇险人员3800多名,2007年截至11月底救助遇险人员3200多名。应该说救助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2007-12-11 15:53:26]
[主持人]网民对海上自救的知识也十分关心。网友 无敌跑跑:如果海上遇险了,怎么自救?打电话报警?需要收费吗?网友weivand:我国的救助打捞是收费的吗? [2007-12-11 15:53:28]
[黄先耀]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全球海上安全与遇险系统建设的要求。海上遇险的报警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电话,卫星无线电应急示位标(EPIRB),这个是装在船上的。还有单边带HF/MF/VHF DSC、单边带电话、卫星电话和卫星电传报警等。国际航行船舶在任何水域航行时都能发出遇险报警。 [2007-12-11 15:54:24]
[黄先耀]在我们国家的沿海已经建立了18个数字选择性呼叫海岸电台(DSC)和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国际搜救卫星北京任务控制中心等船舶遇险报警和通信设施,按照国际海事组织对海上遇险通信的规定,我们国家还完成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建设,满足了遇险报警和搜救通信的要求。在沿海还建成了73座船舶自动识别岸台(AIS),形成了覆盖沿海重点水域的网络。 [2007-12-11 15:55:05]
[黄先耀]在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建成了26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VTS)和83个雷达站。在重点水域依托VTS台站,建设了视频监控网络(CCTV)。在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38个主要城市开通了水上搜救专用报警电话“12395”。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各级搜救中心均实行24小时值班职守。根据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海上人命救助是完全免费的。 [2007-12-11 15:56:47]
[主持人]网民问:中国船队和船员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如果在国外遇险,应该如何报警?我们在营救外籍船舶和船员时又是怎样的处理机制? [2007-12-11 15:57:13]
[黄先耀]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和世界航运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搜救事务,树立了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与周边国家、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与美国、新加坡、朝鲜、韩国等国搜救机构密切合作,成功组织了多起涉及外国籍船舶、船员在我国沿海海域遇险和涉及中国籍船舶及中国船员海外遇险的国际搜救行动。我们和这些国家建立了有效合作机制,外国船在我们水域发生事情以后,只要我们接到报警,都会及时去施救。 [2007-12-11 15:58:16]
[黄先耀]也就是说,我们的船舶在其他国家海域发生问题以后,同样外国相应机构只要得到搜救的信息,他们都会及时给予施救。除此以外,中、日、俄、韩还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搜救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大陆与台湾地区建立了有效的两岸搜救合作机制。 [2007-12-11 15:59:56]
[黄先耀]中国籍船舶和船员在外国搜救责任区遇险,只要通过有效方式发出报警,国外搜救机构将自行组织搜救。如果直接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报警,那么搜救中心将立即与当地搜救机构取得联系,协调展开搜救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将及时向国外搜救机构通报涉及中国籍船舶和船员遇险的有关情况,请其组织救援行动,必要时直接与参与救援的船舶建立联系,保证救援取得成效。 [2007-12-11 16:00:45]
[黄先耀]外国船舶和船员在我国管辖水域发生海上险情,我国搜救机构将在立即展开救助的同时,及时与相关国家的搜救机构取得联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协调处置海上险情。在今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管辖水域的因碰撞遇险的韩国籍“金玫瑰”轮,我们第一时间与韩国海洋警察厅取得联系,并实施了大规模的救助。3月8日,在天津水域“地中海乔安娜”与“奋威”两艘外轮发生碰撞,我们对人员和船舶都进行了有效的救助。 [2007-12-11 16:03:58]
[网友 海巡支队]我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际上是什么地位?和其他国家相比,这方面我们有什么优点或者差距? [2007-12-11 16:08:24]
[黄先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海运大国,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国力允许的条件下,对我国专业救助力量的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使专业救助力量无论在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2007-12-11 16:08:56]
[黄先耀]一是救助船舶老龄化严重,航速低、数量不足,特别缺少大风浪条件下实施海上人命救助的大型全天候救助船;救助船也有一个抗风浪能力问题;二是海上消防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及时处置重大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应对重大海上溢油事件装备严重不足,难以快速有效处置海上突发的溢油事故。溢油事故处理需要专用的设备,目前这种专用设备我们国家还比较少;四是缺少应对水上重大突发事件的抢险打捞船舶和装备,尤其是水下救助打捞设施落后,能力有限。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国家救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2007-12-11 16:11:07]
[主持人]网友今莫愁说,真佩服那些队员,在海上不晕船,我做了两次,晕死!!!!网民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媒体也看到有关海上搜救的报道,特别是在恶劣海况条件下,有些场面非常惊险。请问:一线救助人员是怎样看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网友无敌畏畏:以前经常听说海上生活是极其枯燥和艰苦的,夏天船舱里能有五六十度,遇到台风和暴雨的时候,海上是不是特别惊险,那些搜救人员是怎么生活的?选择这种职业是怎么考虑的? [2007-12-11 16:11:19]
[黄先耀]目前,我国海上救捞系统共有3000余名人员专门从事一线值班待命和救助工作。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各专业救助船舶、应急救助(分)队和救助飞机上。一线救助人员是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主力军。可以想象,他们的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也是非常危险的。以专业救助船舶为例,目前我们实施“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救助值班船舶全部开赴到港外锚地、航道附近和事故高发海域值班待命。 [2007-12-11 16:12:53]
[黄先耀]救助行动则往往是在极其恶劣的气象和海况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此次西沙南沙救援遇险渔民行动,我们就有三艘专业救助船舶和一架专业救助直升飞机参加了救助,其中“南海救112”轮全程参加了救助行动。据了解,由于海况恶劣,当时浪高涌大,“南海救112” 轮摇摆不止,大部分船员呕吐剧烈,数天无法进食。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克服了晕船等困难,连续奋战8个昼夜,在挑战自身极限的同时,成功地搜寻到被困渔船,完成了守护、救援、补给等任务,保护了遇险渔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2007-12-11 16:15:21]
[黄先耀]正是我们一线救助人员这种朴实、高尚的情操和职业操守,使我们的救捞队伍能在一次次重大抢险救助打捞任务中建功立业。这里我高兴地向大家通报,今年国际海事组织首次评选“海上特别勇敢奖”,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11”轮和北海救助局潜水员祖旭峰因在海上人命救助中表现突出,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状,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一线海上救助人员的充分肯定。 [2007-12-11 16:16:11]
[黄先耀]我们救助船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高风险的职业?因为这些救助船员对自己的职业感到非常光荣、非常自豪,他们天天面对的都是遇到危险的人员求救,有一句古话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他们做的事情都是“现代妈祖”,为那些遇险人员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他们就是在做好事、善事,积德行善,所以他们希望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去奋斗。 [2007-12-11 16:17:12]
[主持人]给我们讲讲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多长时间能回到陆地上一次? [2007-12-11 16:19:16]
[黄先耀]我们救助船上的船员正常情况下是4个月轮换一次,回到陆地休息2个月。可以想象,在海上一下子呆4个月,那是非常枯燥的。记得我刚刚毕业时间不长,我们在一条商船上实习的时候,从上海到秦皇岛走了2天2夜,遇到了大风浪,浪高有9尺,晃了2天2夜,等夜里到了秦皇岛港,我们马上下地,感到特别亲切,下地以后就好象儿子见了母亲一样亲切。 [2007-12-11 16:19:50]
[黄先耀]我们救助船船员一下子在海上呆4个月,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救助船船员除了生活枯燥以外,他们还有风险,没有一种精神境界是不会选择这个职业的。我们也经常到救助船上和我们的船员进行沟通,我看到很多都是很年轻、很精干的青年人在那儿,我们都非常佩服他们,感觉这些小伙子都特别可爱。我们有些救助船员是从部队转业军人挑选的,应该说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是非常好的,都很过硬。 [2007-12-11 16:21:37]
[网友 今莫愁]看到我们成功救助渔民的事迹很感动,总是让我想消防队员总在危难的时候赶到身边奋勇救护,真心希望我们国家强大富强,使你们的设备越来越精良,给老百姓的服务越来越好,我建议能不能拍一个有关海上救助的电视剧,一定会很火。 [2007-12-11 16:21:41]
[黄先耀]谢谢这位网友对我们救捞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建议也是国家在考虑的,装备在不断改善,救助船员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我想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的救助能力会越来越强。关于展示我们这支队伍精神风貌的电视剧,这个建议非常好。 [2007-12-11 16:23:13]
[主持人]我在这里也可以跟网友说,黄副部长给大家拿来了一个《大寒潮》的纪录片,里面就是讲海上搜救队伍的感人事迹。 [2007-12-11 16:24:28]
[黄先耀]这个《大寒潮》纪录片在国际救助会议上播出以后,大家都感动得流泪。 [2007-12-11 16:25:21]
[主持人]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海上安全监管和救捞队伍建设方面会有哪些计划和安排?发展前景如何? [2007-12-11 16:26:25]
[黄先耀]我们是一个航运大国,也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承担着海上救助的国际义务,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救助能力的建设。在救助能力建设方面有这样几个措施。第一,进一步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1973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1989年在交通部设立了组织、协调和指挥海上人命救助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05年建立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15个部委组成,交通部为牵头单位。 [2007-12-11 16:26:44]
[黄先耀]目前,沿海11个省区市和长江干线,都成立了海(水)上搜救协调中心,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搜救机构归口协调指挥的国家、省、市三级海上搜救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海事等政府部门执法力量、专业救助力量、军队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海上搜救体系。 [2007-12-11 16:29:37]
[黄先耀]第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以提高监管和搜寻救助能力为重点,加强救助力量建设,提高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救助能力。目前,已基本完成渤海湾等六大重点水域的设施布局和装备优化配置,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溢油控制清除装备和抢险打捞装备,加快沿海港口、长江干线水路交通应急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2007-12-11 16:29:54]
[黄先耀]第三,明确发展目标。到2010年的搜救发展目标是:重点水域的监管和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保持在93%以上;距岸50海里内重要海域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内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重要水域和沿海主要港口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达到500吨。 [2007-12-11 16:33:17]
[黄先耀]除此以外,我们还制定了2020年远景目标,相信通过我们国家的努力,到2010年,我们国家的海上搜救能力会明显提高。到2020年,我们的搜救能力和水平基本达到或者说接近发达国家的搜救水平。 [2007-12-11 16:34:29]
[主持人]最后我代表网友对黄副部长说一下,网友QIANLAN,这几年我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功绩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发展很快,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生命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由衷的说一句: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们。 [2007-12-11 16:34:55]
[黄先耀]我们也感谢网友对交通事业、救捞事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些年来,交通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根据我们的职责做了一些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但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救助能力建设,做好我们交通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服务、为我们国家改善民生服务,谢谢广大网友,欢迎网友有机会可以登陆我们的交通部网站,从交通部网站上可以了解到有关交通的更多信息,也欢迎网友及时跟我们沟通,对交通工作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2007-12-11 16:35:34]
[主持人]非常感谢黄副部长回答了这么多问题,也感谢网友们的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2007-12-11 16: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