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4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西起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东至河北省平泉县,南起山西省代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范围涉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市、区)。由于长期受风沙、气候等因素影响,2000年以前工程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项工程不以绿色画句号,坚持“实施一项工程,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导思想,一手抓生态,一手抓产业,既达到了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减弱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的目标,也使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据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自2000年京津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样本县(旗)人均纯收入增长179.19%,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带动农民就业24万余人,助农增收12亿元

    “养山就业,让我们这些山沟里的农民变成了每月能按时到银行领工资的白领。”北京市延庆县珍珠泉乡生态管护员贾振山说。

    珍珠泉乡位于延庆县东北部山区。2004年12月1日全乡812名护林员经过培训正式上岗,每月人均生态管护费1100多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山就业。

    贾振山说,此前,他和妻子一个在家种地,一个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自从村里实行了生态管护政策,他和妻子都报名参加,两个人一年的管护收入就有2万多元,4年下来有了存款,去年还投资5万多元翻修了房子。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战场在山区,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当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6万多名山区农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重大转变。

    此外,北京市在实施生态建设的同时,还结合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截至目前,累计利用林下土地资源10万余亩,带动农民就业24万余人,助农增收12亿元。

    天津:立足工程建设,发展后续产业

    “2003年以前我们村的人大都种植玉米或红薯,每亩地年均收入不足500元。现在都已改种葡萄,每亩年收入4000多元,还有退耕还林补助可拿,我们一家三口守着10亩葡萄园便可衣食无忧。”天津市蓟县西龙虎镇村民陈玉良说。

    蓟县是首都的东大门,也是天津惟一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的区(县)。工程启动前,蓟县许多地方都是过去农民开垦的荒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程启动后,为了达到既控制水土流失,又能强农富民的目标,蓟县林业局决定因地制宜,大力扶植西龙虎峪酿酒葡萄基地建设。

    “我们抓住了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在天津建厂的机遇,从王朝公司建设初期便与其签定了原料订单合同,基地原料尽产尽销,形成了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蓟县林业局副局长刘海峰说,截至2008年4月25日,西龙虎峪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3万亩,带动7000多农户就业,总收入9000多万元。

    多年来,蓟县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建设了天津板栗、蓟州薄皮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盘山磨盘柿基地等,不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河北:特色林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中国名特优新仁用杏之乡”。自京津工程启动以来,蔚县一直将山杏和杏扁作为主栽树种,同时采取杏扁栽植合同型管护办法,集中开发、分户承包、贷款补贴、定向收购。

    今年,蔚县又在原有杏扁公司的基础上与香港东方(燕山)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张家口东方杏仁开发有限公司,上马了国内首条杏扁脱衣生产线,取得了自营出口权。

    截至目前,蔚县杏扁栽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杏仁300万公斤,产值9000多万元。杏扁产业覆盖全县60%以上的乡村和40%以上的农业人口,专业乡、村人均增收1200元~1500元。

    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结合京津工程建设,着力发展林果、生态旅游、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营造饲料林420万亩,林草间作216万亩,干鲜果品基地560万亩,原料林基地500万亩,各类林(果)产品加工企业480多家,既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

    山西:灌草混交模式谋取生态经济利益最大化

    “实施京津工程前我家有40亩地,广种薄收,年收入600多元左右。工程实施后,我家每年新增6000余元退耕还林补助,养羊的收入也很可观。去年一年,我家总收入达到4万余元。”?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村民赵树林说。

    在山西省工程区,依托工程发展草业,致富农民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以朔城区的情况最为典型。

    朔城区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35%。从2001年始,该区抓住实施京津工程的机遇,采用1行灌木间作6行紫花苜蓿的林草间作治理模式,连片集中规划实施了13万亩治沙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同步化、最大化,为区域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去年,朔城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26元,较2007年增长16.6%。粮食总产量4.77亿斤,畜牧业总收入9.78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工程的实施,当地生态条件的改善也对该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内梯田面积增大,水浇地面积增大,许多农田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禁锢,加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基本农田上,总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在逐年增加。“我省工程区内13个县(区)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7元提高到2008年的3365元。”山西省造林局副局长赵百选介绍说。

    内蒙古:农林牧互促助增收

    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农民老赵曾盖过3座房子,3座房子相继被掩埋在沙子之中。

    2000年,西苏旗的一位牧民从一只羊的胃里抖出2.5公斤黄沙。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前,肆虐的风沙曾经给内蒙沙区农牧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000年6月,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内蒙古开始实施沙源治理。

    8年后,情况有了变化。

    “我家5口人,有20多亩薄地,过去光知道种粮,年景好时每亩能收40公斤左右的粮食,年景差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京津工程实施后,国家每年每亩地补助160元。我在地里种了杨树和山杏,在林间种草,还养了牛,收入提高了很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村民许文权说。

    多伦是重点沙区县,工程实施前当地农民靠天吃饭,收入渠道单一。近年来,通过工程实施,当地农牧民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收入渠道也多了。政策性钱粮补助人均年增收1088元;推行林草间种模式,每年可增加畜草产量3500万公斤,农民人均年增收205元;种植山杏30万亩,人均年增收29元。仅林业一项,即可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年增收1322元。

    镶黄旗项目建设区草原植被从过去的不足10%,治理后第一年达到40%以上,第二年就达到60%以上,过去的不毛之地,现在一到夏天满眼郁郁葱葱。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产也随之发展,大多数农牧民年均纯收入增加了3000余元。

    自2000年以来,内蒙工程区紧紧围绕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与强农富民的双重目标,既注重农林牧三业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产业滚动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工作会明确09年任务
· 今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是686万亩
· 林业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近亿亩森林受旱
· 内蒙古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任务近1200万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