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世博人家"转型"上海人家"的可行性方案已在研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1日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为了给世博游客提供特色住宿,上海市授牌了187户“世博人家”,其中约三分之一可提供住宿服务。世博期间,入住游客与“世博人家”结下了深深的情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世博会结束,受到众多境内外游客青睐的“世博人家”会不会随之结束?它能否继续保留,成为上海旅游接待的一张特色名片?记者20日从上海市旅游局获悉,“世博人家”转型为“上海人家”的可行性方案已在研究中。

    结下深深的“世博情缘”

    记者来到徐汇区龙华街道“世博人家”翁盛星老人家,老人拿出刚刚收到的一封挂号信,寄信人是福建漳平的聂欣颖小朋友,她是世博期间老翁家接待的一位“世博小客人”。在信中,聂欣颖小朋友向翁爷爷汇报了最近的学习情况,并寄来了世博期间在老人家里的合影。

    每一位在翁盛星家居住过的客人都在他的留言本留了言,老人时常翻看,重温与客人们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一位来自广州军区姓叶的老首长最让老人记忆深刻,临别时他留下了一段打油诗:“观世博住世博人家,老翁老张服务热情又到家;依依不舍离开老翁的家,老叶小叶会想起上海这个家。”

    在徐汇区共有30户“世博人家”参与世博接待,他们接待的游客中既有兄弟省市和港澳台游客,也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游客。入住游客大都和“世博人家”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如今,虽然世博会已经落幕,但热心的“世博人家”主人们纷纷表示,只要有需要,家门随时向客人敞开。

    认识“不一样的上海”

    在徐汇区西雅图小区,“世博人家”女主人徐阳告诉记者,“世博人家”不仅仅解决了游客住宿问题,它更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世博接待中,徐阳和她的女儿陪同美国女教师参观了上海的著名高校,一起探讨国内外教育问题;她们还带着来自法国的设计师夫妇参观各种风格的上海老洋房。外国游客在留言中表示,以前对上海的印象只是黄浦江和东方明珠塔,对上海的了解都是抽象的、片段式的,经过与“世博人家”的交往,他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

    在欧美国家,有一种很流行的住宿方式叫“家庭接待”,即国外访问者在当地居民家中居住。它的魅力在于,通过这种具有亲和力的接待方式,可以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深入到当地人生活中,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韵味。当游客入住时,主人会像对待亲友一样接待他们,告知附近各种公共设施的有用信息,但同时也会要求住客适应主人的生活习惯。“世博人家”其实就是一种有组织的规范化的“家庭接待”。徐阳告诉记者,她希望“世博人家”在后世博时代能得到延续,使之成为海派特色的“家庭接待”。

    “上海人家”呼之欲出

    记者了解到,《“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将于12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住户成员、住宿条件、卫生及安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这是“奥运人家”转型“北京人家”后的首部规范性文件,这意味着“北京人家”得到了正式承认。

    那么,作为与“奥运人家”一脉相承的“世博人家”,世博结束后能否转型为“上海人家”呢?上海市旅游局表示,目前正联合相关部门规划“世博人家”的深度发展。“世博人家”要转型成为“上海人家”,首先要寻求法律标准上的突破,“世博人家”只是在世博期间的临时住宿,而今后的常态化发展需要有法律依据。其次,相比“世博人家”,“上海人家”在家庭生活氛围、社区文化上将有更高要求。

    按照旅游部门初步构想,未来的“上海人家”只接团队游客,不接散客,实行统一管理。根据区域不同,可分为两种:郊区的“上海人家”将以住宿和农事活动为主,让游客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市区的“上海人家”将兼容参观和住宿两大功能,入选家庭需有可展示的家庭手艺氛围,并要求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相关链接
· 上海世博会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
· 世博会催生上海市窗口服务行业修订完善70件规范
· 海关总署:截至7日世博会复运出境物资已逾七成
· 世博会吸引境外参观者425万人次 占参观总数5.8%
· 世博人家欢迎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