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十一五"回顾:粮油加工平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10日   来源:粮食局网站

粮食行业“十一五”回顾之十:
粮油加工平稳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一、粮油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粮油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工能力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销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069亿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9.7%),销售收入22699亿元,利税总额2565亿元,年末从业人员288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2.57倍、2.65倍、2.46倍和54%。

    一是产量稳定增长,产品结构明显改善。2009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大米、小麦粉、食用油和玉米淀粉产量分别为5723.8万吨、5532.7万吨、2780.9万吨和1689.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9%、37%、50.2%和66.5%。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等产量增加较快。标准一等以上大米产量5171.9万吨,占总产量90.4%;特级二等以上小麦粉产量3887.4万吨,占总产量70.3%;二级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1334.5万吨,占总产量58.6%。

    二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明显增强。2009年,米、面、油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已发布粮油国家标准234项、行业标准184项,2003年以前的标准全部进行了修订,粮油加工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905个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检测机构和200个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站。一批知名品牌对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2009年末共有75个粮油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比2005年增加了65个。

    三是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多元化主体格局已经形成。从2005年到2009年,全国前二十位稻谷加工企业大米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13.1%增加到16.3%;前二十位小麦加工企业小麦粉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10.7%增加到19.8%以上;前十位食用油加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42.3%增加到44.2%。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比例由2005年的65.3%提高到目前的84.3%。

    四是技术进步明显,装备自主化程度提高。营养大米、营养小麦粉及特色油品、速冻食品等新产品不断投入市场;油菜籽膨化压榨节能技术、玉米深加工多元醇、蛋氨酸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稻壳发电及供热、玉米胚和米糠制油、碎米制取淀粉糖等综合利用逐步扩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淀粉加工成套装备、油料膨化机、光电色选机等装备投入使用,日处理稻谷150吨、小麦1000吨、大豆2000吨、食用油精炼300吨、玉米1000吨、饲料700吨等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龙头企业作用突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9年,粮油加工龙头企业2223家,其中:国家级141家,省级752家,龙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36.5%,利润总额占全行业42.5%。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稻谷加工产业带、黄淮海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玉米和黄淮海玉米加工产业带和沿海和东北大豆加工产业带,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突出的加工园区。

    二、粮油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粮食科技工作以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粮食科技项目数量和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科技创新水平有较大提升,关键技术有所突破,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为粮食行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是粮食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与“十五”科技投入相比,“十一五”粮食科技投入明显增加,投入的范围、领域不断拓展,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行业面向全社会的科技总投入约为61.47亿元,具体构成为: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约为7.0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经费约为2.21亿元,中央与地方财政带动项目实施单位经费投入约为26.75亿元,其他资金约为2.46亿元,粮食企业科技自主投入经费约为23亿元。

    二是粮食科技创新水平有较大提升,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粮食流通产业高新技术应用方兴未艾,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部分装备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已初步具备;节能减排、生物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粮食储藏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麦、大米、大豆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科研单位及企业共计申请专利20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0项,实际授权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1171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6项成果国内领先,1648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转让合同221项,已转让成果766项,直接转化收入9584.6万元,成果间接经济效益19518万元。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3篇,出版专著173万字;获得省部级奖励61项,其他奖项20项;研制新产品104项,新装备7415台套、新材料4种,新工艺190个;形成中试生产线160条(个)。

    三是科技体制改革优势逐步显现。将原有6家中央级科研院所中的5家转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管理,保留1家以社会公益研究为主,转制院所侧重点转向产业化开发和科技服务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社会公益研究单位)获得各类国家和部门科研经费为1765万元(不含2010年),比“十五”期间增加了673万元,呈现了较好的增长趋势。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和科技经济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成果奖15项,授权专利11项,出版专著16本,其中英文著作2部。转制后的其他科研院所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大了产学研结合,为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粮食科技科研体系趋于完善,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农村科学储粮服务平台等多层次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公益性科研院(所)、大学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业在粮食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相互协作,形成了以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信息检测、仪器开发、仓储技术、物流装备等专业特色突出,技术资源聚集效益显著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吸纳其他行业科研单位、创新企业,综合利用各类资源,促进粮食行业的技术交流,逐步形成了开放的社会化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五是粮食科技成果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占统计总数的1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占统计总数的4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占统计总数的30%,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占统计总数的14%。共获得国家级奖励73项,省部级奖励6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占44%。87%的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

    六是粮食科普宣传活动力度加大。全国粮食系统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5届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累计全国受众人数3000万,宣传范围广泛、宣传效果显著。通过举办粮食行业科技活动周,首先向全社会展示了粮食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了公众对粮油食品监管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的认识,而且还突出了粮食行业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科技支撑发展的工作理念;其次,增强了粮食行业自主创新意识,营造出了粮食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氛围,提高了全社会对粮食流通工作的关注度,树立了粮食部门的新形象。活动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广大城乡居民对粮油食品安全标准的积极关注和普遍好评。

 
 
 相关链接
· 粮食行业"十一五"回顾: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不断强化
· 粮食行业"十一五"回顾:粮食标准质量工作成绩显著
· 湖北省粮食两补资金提前发放 3月底之前发放到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